摘要:《乌蒙深处》接档《问心》,36集,一集45分钟,把乌蒙山褶皱里的苗绣、民宿、返乡青年、非遗工坊,一股脑儿端上客厅大屏。
11月中旬,央视一套黄金档要被贵州的群山“承包”了。
《乌蒙深处》接档《问心》,36集,一集45分钟,把乌蒙山褶皱里的苗绣、民宿、返乡青年、非遗工坊,一股脑儿端上客厅大屏。
这不是“又一部乡村剧”,它是国家乡村振兴局点名“重点文艺作品”,腾讯视频、爱奇艺同步跟播,弹幕里刷的不再是“土味”,而是“原来我家门口还能这么玩”。
先给城里读者递一张“入场券”——
剧里,毛晓彤演的苗绣传承人,一针一线把传统纹样绣成巴黎时装周爆款;
秦俊杰演的“码农”辞职回村,把废弃粮仓改成网红民宿,开业三个月入住率冲到92%;
李洪涛演的村支书,白天给村民算分红,夜里在抖音直播卖腊肉,单场GMV破百万。
听起来像爽文?
剧组在贵州毕节、六盘水蹲了三年,把剧本写在了田埂上,连群众演员都是真村民,台词里掺一半方言,屏幕前你能闻到酸汤鱼的糟辣椒味。
再说点剧里没打字幕的“隐藏剧情”——
拍苗绣那场戏,毛晓彤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了200小时,中指被扎成蜂窝,剧组劝她用“替身手”,她不干:观众认得出针脚真假。
秦俊杰更“疯”,提前一个月去民宿当管家,铺床、刷马桶、应对差评,平台评分从4.2被他干到4.9,临走老板真给他发了6000块工资。
这些“幕后打工”不是花絮,是成本:演员体验一项项写进合同,不完成,不许开机。
导演说,“假”是乡村振兴剧最大的雷,观众信了,才会跟着买票去打卡。
打卡效应已经提前发生。
7月剧组杀青,黔西南州顺势把拍摄地的苗绣工坊扩成3个,订单从“零”翻到800万,绣娘月平均收入从1800涨到4500。
六盘水民宿协会统计,剧还没播,取景的5个村子国庆假期预订量同比涨3倍,广州游客飞贵阳,再坐高铁到盘州,就为了住一次“剧中同款”粮仓房。
贵州文旅厅干脆把这条线命名为“乌蒙深处打卡线”,车票、房券、绣坊体验券打包卖,上线三天售罄,服务器崩了一回。
影视+文旅+非遗,第一次在中国跑通了“剧情未播,产业先火”的闭环。
有人担心:又是“一阵风”?
剧组和地方政府签了个“五年售后协议”:
苗绣工坊前三年免租,第五年才开始递增;
民宿协会统一培训管家,考核不过不许挂“乌蒙深处联名”招牌;
乡村振兴局把剧里“青年返乡创业基金”搬进现实,贵州户籍、35岁以下、项目通过评审,最高给50万无息贷款。
戏拍完了,道具没拆,直接留给村里当固定资产。
观众追剧追到的不是空镜头,而是一张能真花钱、真就业的“长期饭票”。
说回观众能得到什么——
如果你只是追剧,36集里你能学会三句贵州话、五道酸汤做法、七条乡村创业避坑指南;
如果你打算“看完就出发”,微信小程序“乌蒙深处”已经上线,一键订房、订绣坊体验、订腊肉快递,后台数据跟12306打通,不会出现“图片仅供参考”;
如果你是返乡青年,把剧当成“路演PPT”就行,从立项、贷款、选品、直播、物流,剧里全演了一遍,复制粘贴就能用。
国家乡村振兴局的发言人一句话总结:这部剧不是“拍给乡村看”,是“拍给城市人回乡村看”。
最后一集字幕升起前,镜头扫过乌蒙山云海,画外音只有一句——
“山还是那座山,人换了一拨,路就通了。
”
11月,当片尾曲响起,你关掉电视,手机里跳出一张特价机票,贵阳往返300块,你点不点?
剧终,但乌蒙山的针脚、民宿的床品、直播间的腊肉,才刚刚开始织你的下一程。
来源:好剧百宝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