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编温静导读:本文聚焦了AI短剧赛道,通过拆解其降本六成、去剧组化的技术优势,以及《我靠唱歌打脸全团》等爆款案例,展现多方势力竞逐下,千亿微短剧市场的产业重构逻辑。
主编温静导读:本文聚焦了AI短剧赛道,通过拆解其降本六成、去剧组化的技术优势,以及《我靠唱歌打脸全团》等爆款案例,展现多方势力竞逐下,千亿微短剧市场的产业重构逻辑。
本文聚焦了AI短剧赛道,通过拆解其降本6成、去剧组化的技术优势,以及《我靠唱歌打脸全团》等爆款案例,展现多方势力竞逐下,千亿微短剧市场的产业重构逻辑。
当《我靠唱歌打脸全团》以285.4万播放增量连续霸榜抖音AI短剧榜7天,《奶团太后三岁半》凭借“萌宝+宫斗”题材斩获超2亿累计播放量,《兴安岭诡事》仅在抖音单平台就实现30万元付费收入——这些亮眼成绩背后,是AI短剧正在以颠覆性姿态改写影视行业的底层逻辑。这场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驱动的产业变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短剧“高成本、长周期、强依赖人力”的桎梏,更在题材创新、受众拓展、商业变现等维度开辟新路径,推动千亿级微短剧市场从“野蛮生长”迈向“技术赋能的精细化发展”新阶段。
技术赋能:降本增效开启产业新范式
AI短剧的爆发并非偶然,其核心驱动力源于技术突破带来的“成本革命”与“效率飞跃”,这两大优势恰好击中了短剧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数据显示,AI真人短剧每分钟制作成本较传统真人短剧降幅超六成,AI漫剧的成本优势更甚,仅为传统动画短剧的1/5。这样的成本优势在实际案例中体现得更为直观:夫子AI团队仅用3人、10天便完成十集短剧创作;AI微短剧《白狐》的制作团队仅4人,依托ChatGPT生成剧本、AI工具完成视听画面制作,将传统需要3个月的制作周期压缩至2周,成本更是从每分钟数万元锐减至整体约万元。
这种效率的质变,源于AI对短剧制作全流程的深度渗透。从前期的剧本生成、角色人设搭建,到中期的分镜拆解、场景渲染、角色动作生成,再到后期的配音对口型、快速剪辑成片,传统影视工业中“导演、演员、摄影师、灯光师”的核心团队配置被彻底重构。以Sora2为代表的AI工具实现的“音视频自动同步生成”功能,更是解决了AI真人短剧工业化生产的关键难题——过去需要人工反复调整的口型与台词匹配、画面与音效协同问题,如今可由AI一键完成,真正让“一人一剧”“一键成剧”从概念走向现实。
对于短剧行业而言,这种技术赋能的意义远超“降本”本身。传统短剧市场近年来陷入“成本攀升与盈利收窄”的困境:2023年单部短剧成本约20-30万元,2024年上半年已涨至70-80万元,部分头部项目成本甚至突破300万元。而AI技术不仅降低了创作门槛,让中小团队、个人创作者得以入局,更通过“标准化工具+个性化定制”的组合,推动行业从“依赖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型。例如可梦AI开发的创作平台,支持分镜派生镜头生成、截图首尾帧参考、角色分享投票等功能,精准贴合影视化创作场景,避免了通用AI工具“不适用”的尴尬,进一步提升了创作效率。
市场格局:多方势力角逐新赛道
AI短剧的巨大市场潜力,正吸引视频平台、科技企业、新锐创业公司、传统影视机构等多元主体入局,形成“竞合共生”的产业生态。不同玩家凭借各自优势,在工具研发、内容创作、平台发行等环节布局,共同推动行业走向成熟。
长视频平台与传统影视机构率先开启“差异化探索”。爱奇艺、腾讯视频通过举办AI短片创作大赛,聚焦“叙事影像潜力挖掘”,其入围作品中近半数属于“AI真人短片”,题材覆盖赛博朋克、现实主义等多元风格——腾讯视频的《半岛长夜》以抗美援朝老兵回忆为线索,用AI还原战场悲壮场景;《人之初》则通过纪实手法再现社会事件,引发公共讨论,展现了AI短剧在深度叙事上的可能性。TVB则另辟蹊径,推出首部AI真人短剧《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不仅通过高仿真角色还原校园青春场景,更让AI主角开设社交账号与粉丝互动,模糊虚拟与现实边界,收获“永不塌房”的正面反馈。
科技企业与新锐创业公司则聚焦“工具链完善与生态搭建”。昆仑万维推出的SkyReels平台,支持30秒长视频生成、多主体场景搭建及首尾帧无缝衔接,目标是让“零基础用户也能创作完整剧集”;百度则在公测短剧生成平台时,不仅提供资金与流量扶持,更承诺协助创作者孵化IP、实现长效变现,构建“创作-发行-变现”的闭环。新锐公司如可梦AI,虽入局不足一年,却凭借“技术+影视”的跨界团队(核心技术成员来自字节、腾讯AI实验室,创作团队实操过100+部短剧),已产出超50部AI短剧,其中《穿越乞丐》《我靠唱歌打脸全团》播放量均破千万。杭州剧点短剧则将AI与出海结合,用自研模型完成剧本翻译与多语言视频生成,实现“一个月产出24部AI短剧”的规模化投放,进一步拓展了AI短剧的商业边界。
内容与受众:突破边界的双向奔赴
AI短剧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与市场层面,更在内容题材与受众群体上实现了“双向突破”——既打破了传统短剧的题材局限,又拓展了新的受众圈层,形成“内容适配受众、受众反哺内容”的良性循环。
在内容题材上,AI短剧呈现“分赛道创新”的特征。AI漫剧凭借低成本特效优势,在“末日、重生、玄幻”等“三幻”题材中占据主导,通过AI构建的“废土场景、变异生物”营造视觉奇观,满足用户对奇幻世界的想象;AI真人短剧则更偏向女频内容,除了“萌宝、宫斗、甜宠”等经典题材,还将末日求生、职场逆袭等题材改编为女性主角叙事,例如部分末日题材短剧以女性为核心展开生存故事,既保留视觉冲击力,又融入细腻情感表达,契合女性观众的追剧需求。
在受众群体上,AI短剧实现了“圈层拓展与结构优化”。数据显示,AI短剧的核心受众主要分为三类:25-35岁年轻用户(占比45%),他们对新技术接受度高,追求快节奏剧情与视觉创新,主要活跃于抖音、快手;41-61岁中老年用户(占比30%),对年代剧、家庭伦理剧偏好强烈,AI对年代场景的高效还原恰好满足其情感需求;影视行业从业者(占比15%),出于学习借鉴目的观看,关注AI技术在创作中的应用潜力。值得注意的是,AI短剧与真人短剧的受众重合度约为60%(重合群体为25-35岁年轻用户与家庭伦理剧爱好者),差异部分则体现了AI短剧的独特优势——中老年受众占比高于真人短剧,而真人短剧在18-24岁群体中占比略高(该群体更看重明星效应)。
用户反馈则呈现“理性认可+细节期待”的态度。正面评价集中在“质感媲美大制作”“没想到是AI生成”,认可技术带来的品质提升;也有用户指出“表情不够自然”“口型对不上”等细节问题,但这类意见多针对“当前技术阶段”,而非否定AI创作模式——正如部分观众所言,“最终关注的是内容本身,AI只是工具,好剧本才是核心”。
机遇与挑战:蓝海市场的成长烦恼
尽管AI短剧前景广阔,但作为新兴领域,其发展仍面临“技术瓶颈、内容同质化、产业配套不足”等多重挑战;同时,千亿级市场规模与持续增长的用户需求,也为行业带来了巨大机遇,推动行业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成熟”。
从挑战来看,三大问题最为突出。一是技术瓶颈待突破,“人物建模一致性差、表情失真、口型对不上”仍是行业共性问题,分镜生成效率低的“抽卡式”模式(创作者需反复尝试才能获得符合预期的分镜),不仅消耗额外算力与时间,还会打乱创作节奏;二是内容同质化严重,部分创作者过度追求技术炫技,忽视故事与角色打磨,导致“宫斗剧模仿传统剧情、甜宠剧情绪堆砌”,引发观众审美疲劳;三是产业配套不足,算力成本居高不下抬高了中小团队准入门槛,版权合规风险(如AI生成内容可能涉及肖像权、著作权问题)也制约行业发展,尽管可梦AI等企业已与小说平台合作解决版权授权,但整体行业规范仍需完善。
从机遇来看,AI短剧的发展空间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634.3亿元,2027年突破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2%,AI短剧作为重要细分领域,有望在2027年实现30%-35%的渗透率(据可梦AI创始人熊昺辉预测);二是题材蓝海待挖掘,“传统文化+现代解读”(如非遗技艺融入剧情)、“垂直行业+轻喜剧”(如律师、医生职场故事)、“互动式短剧”(用户选择影响剧情走向)等细分题材,尚未形成充分竞争,具备巨大创新空间;三是人才需求激增,行业亟需“复合型人才”——既懂AI技术,又具备编导思维、剪辑能力,例如爆笑影业通过“师傅带徒弟”模式培训AI技术人员,储备“AI编剧”“AI导演”等新型人才,这类人才将成为未来行业竞争的核心资源。
未来展望: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之道
展望未来,AI短剧将呈现“高质量精良化+规模化生产”并行的发展方向:头部作品将向传统影视剧靠拢,在剧情逻辑、情感表达、视觉效果上追求极致,争夺更广泛受众;中尾部作品则借助AI实现规模化生产,满足垂直领域用户的细分需求,形成“头部引领、中尾部覆盖”的格局。同时,AI短剧与传统真人短剧不会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共生”——AI短剧在成本、效率上优势明显,传统真人短剧则在明星效应、实拍质感上不可替代,二者将共同丰富影视内容供给。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影视艺术的核心始终是“对人性的洞察、对情感的表达、对美好的追求”。正如《兴安岭诡事》技术总监丁宽所言,“AI擅长视觉效果营造,而真人影视最大的魅力在于演员的诠释与真实情感,真正有灵魂的东西永远会熠熠生辉”。未来,AI将成为创作者的“创意伙伴”——承担剧本生成、分镜拆解等标准化工作,释放人类创作者的精力,让其聚焦剧情打磨、情感设计等核心环节,实现“技术赋能创意、创意点亮技术”的理想状态。
从“草根娱乐”到“正规军入场”,从“技术实验”到“产业生态”,AI短剧的发展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影视行业回归内容本质的契机。在千亿级市场的浪潮中,唯有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兼顾规模化生产与精品化创作的参与者,才能在这场产业革命中占据先机,推动AI短剧真正成为影视行业的“新增长极”。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