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昨晚边扒饭边点开第8集,弹幕刷得比剧情还热闹——有人喊“童瑶脸僵到出戏”,有人却死磕“3.8%收视率你行你上”。
你追《四喜》了吗?
我昨晚边扒饭边点开第8集,弹幕刷得比剧情还热闹——有人喊“童瑶脸僵到出戏”,有人却死磕“3.8%收视率你行你上”。
同一部剧,屏幕里外像两个世界,我们到底在吵什么?
先把话放这儿:收视飙高≠好看,差评刷屏也不一定是黑。
央视今年都市剧纪录被它破了,可豆瓣5.2分像一记耳光,55%的人给三星以下,抖音42%的弹幕都在刷“演技尴尬”。
数据不会撒谎,它把观众劈成两半——一半留在客厅遥控器,一半冲进键盘开喷。
童瑶工作室甩出未公开剧照,配文“角色需要克制”。
我放大看了,眼尾确实没动,苹果肌像被钉住。
医美教授李斌直接点名:过度肉毒素,6-12个月才能缓。
网友扒出她去年电影节动图,一笑满脸活路,现在只剩“礼貌性上扬”。
演员脸成道具,观众当然出戏。
另一边,蒋欣把体重秤抬到面前:8斤,真吃真涨。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罕见点名表扬,说她“把生活的毛边留住了”。
我特地拉回她菜市场吵架那场,肩膀随呼吸一耸一耸,像我妈当年买西红柿讨价还价,烟火气直接窜出屏幕。
老戏骨许娣更狠,低烧39℃还往冰水里泡,就为了拍那场丧子戏。
导演喊停,她摆摆手“再保一条”,第二天嗓子全哑。
剧组人说她提前把台词拆成碎字,哪句该抖、哪句该噎,全写进剧本空白处,像给角色打节拍器。
制片人王彤终于松口:“喜剧桥段确实过火。
”我回看前10集,丧事现场放《好日子》,弹幕齐刷“离谱”。
片方紧急宣布推导演剪辑版,要把校园戏和葬礼全部重调。
一句话,他们承认把“喜”字拍成了“闹”字。
吵到上头的不止观众。
总局连夜开研讨会,准备给现实题材画红线;三大平台联手,以后演员进组先交“脸检报告”;产业协会更绝,打算从筹备期就建“外形变化档案”——想打针?
可以,先写进履历,观众有知情权。
我忽地想起我妈追剧时那句嘀咕:“这姑娘脸怎么不会哭?
”那一刻,她不是在评价明星,是在找自己的影子。
我们想在屏幕里看到活人,不是蜡像。
收视奇迹也好,口碑塌方也罢,最后都是同一道题:当娱乐可以量产,真实反而成了奢侈品。
剧还在更,争议继续。
遥控器在我们手里,键盘也在。
下一次点开视频,不妨先问一句:我想看的到底是故事,还是滤镜?
来源:小葵综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