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集农村剧今晚央一黄金档,6万绣娘靠一根针把贵州悬崖村年收干到3.8亿,城里打工人看完直接想辞职。
28集农村剧今晚央一黄金档,6万绣娘靠一根针把贵州悬崖村年收干到3.8亿,城里打工人看完直接想辞职。
三分钟片花刷完,手机差点被弹幕挤爆。
有人喊苗绣手机包链接,有人打听团结村怎么走,还有人吐槽自己月薪五千不如山里阿姨坐家绣花。
火的不止剧情,是账本上的真数字:去年团结村接待游客11万人次,苗绣订单排到2025年春节,绣娘月平均收入6800元,比贵阳饭店服务员高出一截。
剧里毛晓彤演绣坊带头人,手上老茧是提前四个月跟非遗师傅练出来的。
秦俊杰演返乡村官,每天爬坡过坎,鞋底沾泥的镜头一条没过。
剧组在黔西南住了半年,演员先学绣花再学台词,开机前考核800小时,不合格不让进组。
这种先干活再拍剧的做法,内娱已经十年没见。
现实更硬。
毕节团结村原型海拔1800米,过去靠玉米土豆糊口,年轻人跑光,光棍成堆。
2018年省里非遗中心派人进村,发现老太太袖口图案能卖钱,于是办培训班,先给老太太发补贴,再让她们当师傅,手把手教媳妇闺女。
三年时间,村里开出17家绣坊,网线拉上山,直播间搭在田坎边,去年线上销售额1.2亿,快递车每天跑两趟。
有人质疑山里人哪来订单。
答案简单:先政府垫资建扶贫车间,再对接上海时装周,设计师改图样,老太太负责手绣,一件高端定制外套卖4999元,成本1200元,绣娘拿35%。
城市消费者吃故事也吃手工,二维码一扫,绣片是谁绣的、绣了几天、收入多少全看见,退货率不到2%。
剧把这段过程拍成十五集,没有霸总没有车祸,只有开会、算成本、吵分红。
观众却看得上头,因为屏幕里就是身边事:年轻人怕穷更怕看不到头,老太太怕手艺失传更怕没人养老,村集体怕货砸手里更怕返贫。
每一怕都在现实发生,也在剧里给出解法。
最狠的是老村长一句台词:土里刨金子,得先让年轻人信土地不骗人。
怎么信?
把分红账本贴村口,把绣娘工资条晒微信群,把游客打卡视频放抖音,数据天天更新。
去年春节返乡青年比前年多三成,一半人留在村里干直播,另一半把省城房子租出去,回山盖民宿。
房价差直接变启动资金。
剧外数据同样扎心。
贵州全省182个非遗村寨集体复制团结村模式,苗绣、蜡染、银饰三大件,带动居家就业21万人,其中留守妇女占76%。
平均算账:一人绣花,全家脱贫,三口之家年收入过线4000元就算脱贫,实际多数家庭靠手艺年收8万到15万,孩子补课费、老人医药费一次性解决。
有人担心风口过去怎么办。
省里做法是给手艺买保险:银行按订单额30%预放贷款,政府贴息50%,绣坊拿到钱先买丝买线,交货后银行收尾款,坏账率至今为零。
再往前看,非遗中心已和北京服装学院签十年协议,每年送新纹样回村,确保产品不撞衫。
学院还把毕业秀搬到苗寨,观众坐田埂看模特走T台,门票收入归村集体,去年一场秀入账80万。
看完剧再翻评论,最高赞只有七个字:这比考公靠谱多了。
点赞者IP多来自四川、湖南、云南,同样是山,同样有人,同样有空巢老宅。
一条回复很冷静:靠谱的不是绣花,是有人把供应链条全打通,你只负责坐家动手。
打通的人是谁?
剧里没拍,现实里是县乡村振兴局、非遗中心、电商平台、设计师、快递公司五方凑局,缺谁都不行。
屏幕前的打工人看完心里五味杂陈。
写字楼里996,月薪过万却存不下两千;山里阿姨每天绣八小时,月入七千还能带娃陪父母。
差距不是能力,是赛道。
赛道不是玄学,是有人把山路修成高速,把绣花针换成数据针,一针一线都能扫码追踪。
你羡慕的不是苗绣,是有人替你铺好整条生路。
剧今晚只更一集,热搜已经预定。
火的不止剧情,是账本上的真钱。
想看的不仅是故事,是想知道下一步还能怎么赚。
央一这次赌对了:观众早就不信空口鸡汤,只想看土里怎么长出现金流。
苗绣只是切口,内核是手把手教你怎么把老家变值钱。
今晚八点,镜头继续,你盯着的不止是毛晓彤的针法,更是自己银行卡的余额。
来源:聪明的清风jCJxB3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