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琉璃》的片尾曲最后一次响起,我的心里空落落的。期待中司凤和璇玑那十生十世的深情本该让我久久回味,可脑海里反复闪现的,却是柏麟帝君那张永远凝重、永远“为你好”的脸。
《琉璃》点评之七
当《琉璃》的片尾曲最后一次响起,我的心里空落落的。期待中司凤和璇玑那十生十世的深情本该让我久久回味,可脑海里反复闪现的,却是柏麟帝君那张永远凝重、永远“为你好”的脸。
整整五十九集,他无处不在,从凌霄殿到人间秘境,甚至闯入主角的梦境,留下一串串“苦心”的足迹。好好的一部少年仙侠恋歌,硬是被切割成了三块:
主角发糖、帝君说教,和屏幕前观众的无奈叹息。
原著中的柏麟,本是个背景板式的存在——他是天界的象征,是璇玑前世的引子,是司凤身世的注脚。谁知到了剧里,他竟摇身一变,几乎成了“第二男主”。
有热心网友统计,他的单人镜头加起来超过七个小时,相当于额外塞进了三部电影的体量。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加戏大多与主线若即若离。他训斥神兽腾蛇,他追忆修罗旧事,他布阵又忏悔,忏悔完再布阵……每次出场都看似在推动剧情,实则把故事的节奏搅得七零八落。
我们刚被司凤的某句情话打动,情绪正酝酿到高点,镜头一切,又是柏麟在天宫用文言文反复强调“三界秩序”。那一瞬间,所有的感动都像被针扎破的气球,“噗”地一声就泄了气。
一个好的故事,需要层次丰富的矛盾。编剧将制造障碍的重任大半压在了柏麟身上,却忘了给他多样的面孔。
前期,他是“天规”的化身,阻拦璇玑觉醒;中期,他化身“老父亲”,苦口婆心劝她认命;后期,他干脆亲自下场,用分身直接加入战局。
一个角色,同时承包了外部阻力、道德审判和终极BOSS,结果就是其他反派彻底没了存在感。乌童像个疯癫的工具人,元朗沦为背景里的笑声,连修罗王都仓促退场。
当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汇聚到柏麟一人身上,故事就简化成了“主角团VS帝君”的单调拔河,看久了,怎能不让人心生疲惫?
我们爱看仙侠剧,爱的是那份御剑乘风、跨越轮回的浪漫想象与视觉奇观。然而,柏麟帝君的大量戏份,却把镜头牢牢锁死在了“天宫会议室”。
金色的柱子,飘拂的白纱,万年不变的冷色调打光,配上他那张波澜不惊的脸,再激昂的配乐也救不回那种开大会做报告的感觉。
我们心心念念的十世情缘、热血奋战,被压缩成廉价的特效快剪;而我们不想看的“帝君朝会”、“帝君复盘”、“帝君深夜沉思”,却用了大量高清长镜头。当视觉上的享受被一再牺牲,观众也只能用倍速和快进来表达不满了。
一部优秀的作品,如同一幅留白的国画,懂得给观众留下回味和想象的余地。柏麟帝君这个角色,恰恰因为“过度服务”,挤占了这片宝贵的留白。仙侠世界的魅力,在于少年们不畏天命、以爱破局的赤诚与热血,而不是没完没了的说教与掌控。
希望未来的仙侠创作能以此为鉴:让神明居于神坛,将镜头真正交还给那些鲜活的、正在成长的少年。我们渴望看到的,是如琉璃般纯粹透彻的叙事,而不是被反复敲打、布满裂痕的厚重玻璃。
来源:初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