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虽说现在都是一个一流量为主的市场,很多电视剧拍出来也都是为了能博取流量、吸引观众。
但仍然有的电视剧依旧在追求质感、保证质量。
没错,就是CCTV一套最新播出的一部都市温情大剧——《乌蒙深处》。
该剧聚焦于“乡村振兴”,是一部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农村家庭伦理剧。
谁知看了几集之后,发现完全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观众们全都被剧中真实又温馨的剧情给拿捏了。
特别是很多苗族朋友在看了之后更加激动,忍不住感叹终于有一部剧能真实、自然的拍出苗族独有的非遗文化了
确实,我和很多观众一样,一开始并不爱看什么“农村剧”,本来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打开电视,结果一口气追到凌晨。
最绝的是弹幕,简直像在开研讨会。
有人刷“毛晓彤的手被针扎出血那段看哭了”,全都被她演的苗族姑娘给打动了;有人夸“秦俊杰演的返乡青年太真实”,马上有人接茬“我哥去年回乡开民宿,比这还惨”。
吵到最后,居然有人开始科普“苗绣蝴蝶纹的寓意”,硬生生把追剧现场变成非遗课堂。
一开始我是冲毛晓彤和秦俊杰来的,没想到看了之后发现剧中真是“卧虎藏龙”。
毕竟一个是《三十而已》里的乖乖女,一个是《棕眼之谜》里的推理博主,谁能想到他俩这次直接“素颜”进山,直接给了大家一个惊喜!
毛晓彤穿着20斤重的苗银头饰,脖子都快压断了;秦俊杰在泥地里修水管,溅了一脸泥点子,活脱脱像村里刚创业失败的小伙。
但看了两集我就被老戏骨圈粉了!
杜源演的村支书,坐在火塘边吧嗒旱烟,一句“月亮啊,绣娘的针就是咱村的针”,把我爸看得直抹眼泪。
还有“国民奶奶”赵淑珍,演苗族阿妈时眼神里全是戏,教毛晓彤绣蝴蝶纹那段,手指比绣花针还灵活,弹幕齐刷“这才是真非遗传承人”。
最惊喜的是林江国和王宏这对“乌蒙三棵草”。
林江国演的衮菖蒲守着高粱地,跟无人机较劲那段笑死人;王宏饰演的吴艾草更绝,直播卖牛肉时把“西门塔尔牛”说成“西装牛”,弹幕当场炸锅:“哥,咱能先背背台词不?”
追到第三集,我彻底明白这剧为啥能火——它根本不回避矛盾!
毛晓彤演的衮月亮想把苗绣产业化,结果被老绣娘指着鼻子骂:“祖宗的手艺能让机器糟蹋?”这段戏据说拍了17遍,现场真有绣娘哭着说“这是我们吃饭的家伙”。
后来衮月亮带着绣娘们搞“手绣+机绣”,基础纹样用机器,复杂部分手工补绣,订单直接涨3倍。看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施秉县那家苗绣企业,人家现在就是这么干的,智能生产订单直线上涨
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话一点不假。
你以为这剧只讲苗绣?格局小了!
秦俊杰演的麻青蒿返乡开民宿,把喀斯特地貌变成网红打卡点,现实里的化屋村早就这么干了。
2016年这里人均收入才2145元,现在靠着文旅融合,人均年收入直奔2万,游客量从每年1万涨到70万,村口的农家乐老板数钱数到手软。
追到第4集结尾,衮月亮站在智能刺绣机前流泪那段,我突然被戳中了。
她摸着机器绣出的蝴蝶纹说:“这针脚齐是齐,就是少了点人气。”
这句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绣的荷包,针脚歪歪扭扭,却比任何机器制品都暖和。
但反过来想,如果不上机,苗绣可能永远只能在山里打转。
就像剧里说的:“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现在施秉县的绣娘们靠着智能生产,既能保住老手艺,又能供孩子上学,这不就是最好的传承吗?
说实话,这几年乡村剧我看得不多,总觉得不是喊口号就是洒狗血。
但《乌蒙深处》不一样,它把“乡村振兴”这四个字拆成了你我都能懂的故事——是绣娘指尖的血渍,是创业者账本上的赤字,是老支书烟袋里的火星子。
想起前阵子看《山海情》,得福带着村民种蘑菇那段看哭了;现在看《乌蒙深处》,衮月亮把染坏的绣线做成流苏卖溢价,突然明白央视剧的魔力在哪——
它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让你看到“他们在怎么做”。
片尾有段字幕特别戳人:“本剧取材于156个村寨的真实故事”。
是啊,乌蒙深处不只有风景,还有无数个衮月亮、麻青蒿在奋斗。
就像剧中说的:“山里的月亮照得亮城市的路,城里的星星也能点亮山里的夜。”
最后想说,这部剧最牛的不是收视率多高,而是它让我们看见: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新闻里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做一件件具体的事。
就像那些绣娘,一针一线绣出的不只是蝴蝶,更是自己的好日子。今晚8点记得锁定央视一套,咱接着追!
参考资料:
来源:尼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