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熟老公》上线第7天,王凯沐在化妆间刷手机,看到热搜榜的那一刻只回了五个字:“继续拍吧。
《半熟老公》上线第7天,王凯沐在化妆间刷手机,看到热搜榜的那一刻只回了五个字:“继续拍吧。
”
这句回应够拽,也够精确——短短7天,一部成本800万的短剧砍下3亿点击量、豆瓣8.2分,抖音话题播放量12亿,甚至把鹅厂千万级古装剧《太奶奶驾到》按在地上摩擦。
王凯沐的片酬从5000/分钟飙到2.5万/分钟,翻了整整5倍,成为Q1短剧市场“最贵男演员”。
为什么偏偏是他?
先把时间拨回三个月前。
短剧圈仍把“10天拍完,10天回钱”当成标准流水线,演员大多是被综艺淘汰下来的“脸熟素人”。
王凯沐的出现像是把劳斯莱斯开进了共享电动车群:188cm的T台骨架、棱角分明的侧颜、能夹A4纸的腰。
制片人只用了一句话敲定他——“穿西装像放高利贷的,脱了像欠高利贷的,可苏可虐。
”
于是,《半熟老公》里那位毒舌律师江辰烨便有了真人样板:
“第一集把女主怼哭,第三集为她打群架,第五集壁咚到全网窒息”,观众把他剪成15秒一节的“西装暴徒”短视频,单条播放量3.8亿。
看似套路,实则精准——短剧用户平均年龄26.7岁,女性占78%,她们要的是“下班五分钟,爽点三连发”。
王凯沐用模特的高控制力完成了“高密度苏感”:转身、挑眉、骨节分明的手背青筋,都被镜头拆成了可以反复舔屏的细节货币。
钱是最直接的投票。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半熟老公》投流成本仅占收入的7%,远低于常规短剧30%的红线。
原因无他,抖音自来水太多,平台免费流量一路推上热门。
对比同期另一部“大女主”长剧,每天2000万买量才能勉强蹲在榜十。
短剧行业的ROI模型第一次被改写:剧本扎实+演员质感=省钱又爆款。
王凯沐不是孤例。
和他并称“短剧双雄”的刘萧旭,用同一套方法论在悬疑赛道啃下另一座山头;而“被带飞”的《半熟老公》女主徐轸轸,则拿到了通往长剧的通行证——下一部戏直接跟王鹤棣搭S+古偶《锦月如歌》。
品牌方更现实:Colorkey、元气森林一周内同时官宣,看重的就是她一周内暴涨87万活粉,带货转化率比很多二线小花还高。
回到开头的化妆间,王凯沐没有发朋友圈庆祝,而是让助理把下一个剧本封面上贴了张便利贴——“少套路,多磨牙。
”这是他跟编剧提的新要求:剧情可以短,人物必须立住。
观众不是傻子,同样的霸总壁咚拍一百次,荷尔蒙会过期。
行业也因此悄然变调。
平台把原本30集的甜宠剧本砍到18集,预算却没减,多出的钱去了摄影灯光、美术与演员片酬。
以前拍短剧找“长得好看就行”,现在副导演筛人先看走戏片段——“能不能三秒哭、五秒苏、七秒让观众截图做壁纸”。
短剧从“电子榨菜”升级为“轻量爽片”,靠的正是王凯沐这批“模型脸+演技芯”闯入者。
当然,风暴中心的人只盯下一部作品。
王凯沐抽屉里已经躺着6个邀约,其中一个是腾讯视频的《总裁的隐婚日记》,男主依旧是西装杀,但背景放在科技创投圈,台词密度直接翻倍。
他捏着剧本对经纪人笑:“这回不打人了,改打合同。
”
故事写到这里,结论很简单:短剧的草莽时代结束,“精制化”闸门已被一个模特出身的西装暴徒推开。
其他只想赚快钱的团队,恐怕得重新算账了。
来源:河畔旁欣赏柳垂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