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为什么更喜欢祁同伟,不喜欢侯亮平!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影视现象。在《人民的名义》中,编剧周梅森可能都未曾预料到,他精心塑造的“正义化身”侯亮平,在人气和观众共鸣上,会远远输给“腐败反派”祁同伟。
大家为什么更喜欢祁同伟,不喜欢侯亮平!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影视现象。在《人民的名义》中,编剧周梅森可能都未曾预料到,他精心塑造的“正义化身”侯亮平,在人气和观众共鸣上,会远远输给“腐败反派”祁同伟。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侯亮平是一个 “理想化的符号” ,而祁同伟是一个 “有血有肉的人” 。
完美的“不真实”:侯亮平几乎是完美的。他出身优越(北京中产以上家庭),名校毕业,岳父是更高层的领导,妻子钟小艾同样是背景深厚、理性冷静的官员。他的人生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挫折和诱惑。他的正义感像是与生俱来的,缺乏成长和挣扎的过程。这种“天之骄子”的设定,让普通观众感到距离遥远。缺乏人性的灰度:侯亮平从头到尾都站在道德高地上,他的行为逻辑单一而正确:反腐、维护法律。他几乎没有犹豫、没有内心的痛苦挣扎,面对老同学陈海被谋害,他的愤怒也显得非常“程序化”。他像一个没有瑕疵的“司法机器人”,缺乏普通人会有的犹豫、软弱和私心。高高在上的姿态:侯亮平经常流露出一种精英式的优越感。无论是与妻子讨论案情,还是与祁同伟、高小琴等人对峙,他的语气和神态都带着一种“我即正义”的审判感。这种姿态很容易让观众产生逆反心理,觉得他“站着说话不腰疼”。角色功能性强于人性:在剧中,侯亮平更像是一个推动剧情、串联人物的“工具人”。他的主要作用是揭开黑幕,而非展示一个复杂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个生动的“奋斗-失败-黑化”故事:祁同伟的背景是“寒门贵子”。他曾是缉毒英雄,身中三枪,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却被权力无情地打压和羞辱(被分配到偏远山区)。他向大他十岁的梁璐那一跪,跪碎了他的尊严和理想。他的黑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被现实击垮后,转而拥抱权力、向世界复仇的经典悲剧叙事。这种“反抗命运”的挣扎,极具戏剧张力。人性的复杂与灰度:祁同伟不是单纯的坏。他对乡亲们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庸俗义气;他对高小琴有发自真心的、同病相怜的爱情;他在最后关头,宁愿自杀也不接受审判,喊出“去你妈的老天爷”,保留了他作为“孤鹰岭的英雄”最后的骄傲和决绝。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让他的人物形象无比丰满。强烈的宿命感与反抗精神:观众能清晰地看到,是“权力的小小任性”如何一步步将一个有志青年逼入绝境。他的堕落,社会和不公的制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后来的种种行为,既是一种腐败,也是一种对曾经压迫他的那个体系的“复仇”和“模仿”。这种“反抗宿命”的悲壮感,极易引发观众的同情和理解。演员的卓越演技:必须承认,许亚军老师的表演为这个角色注入了灵魂。他将祁同伟的野心、卑微、狠毒、痛苦和绝望演绎得层次分明,尤其是最后在孤鹰岭的独角戏,堪称经典,让观众在痛恨其罪行之余,也不禁为这个悲剧人物掬一把同情之泪。对“精英特权”的无意识反感:在现实中,很多人感受到社会阶层固化的压力。侯亮平代表了那些“生来就在罗马”的人,他们可以轻松地保持纯洁和正义。而祁同伟则代表了无数在现实中挣扎、拼尽全力却可能依然无法成功的“普通人”。观众在祁同伟身上,看到了自己被生活磨平棱角、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影子。“胜天半子”的悲情共鸣:祁同伟喜欢读《天局》,以“胜天半子”自喻。这种与命运搏斗、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争一口气的精神,虽然偏执,却具有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不公命运”的反抗情绪。对“非黑即白”叙事的厌倦:当下的观众越来越成熟,不再满足于脸谱化的人物。一个纯粹的“好人”显得虚假,而一个有着清晰堕落轨迹、内心充满挣扎的“坏人”,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刻。祁同伟的悲剧,引发的是关于人性、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深层思考。总结来说:
人们不喜欢侯亮平,不是不喜欢“正义”,而是不喜欢那种 “未经苦难的、高高在上的正义”。
人们同情甚至喜欢祁同伟,不是认同他的“腐败”,而是同情那个 “被权力摧毁,最终又成为权力奴隶的、有血有肉的悲剧灵魂” 。
这种角色的反差,恰恰证明了《人民的名义》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它没有创造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塑造了一个能让整个社会进行反思的、复杂的悲剧人物。祁同伟的流行,是艺术形象的成功,更是社会心态的一种映照。
如果换个人来演侯亮平,大家会喜欢侯亮平吗!
来源:破局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