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编剧暑名之争:谁在“白剽”编剧劳动成果?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3 15:00 2

摘要:2025年,电视剧《繁花》因编剧署名权争议成为舆论焦点。青年编剧古二(程骏年)通过社交媒体曝光录音及文字材料,指控剧组剥夺其创作署名权与稿酬,而剧方则以“前期资料收集员”身份回应,双方矛盾激化至法律层面。这场争议不仅暴露了影视行业编剧权益保护的深层问题,更折射

2025年,电视剧《繁花》因编剧署名权争议成为舆论焦点。青年编剧古二(程骏年)通过社交媒体曝光录音及文字材料,指控剧组剥夺其创作署名权与稿酬,而剧方则以“前期资料收集员”身份回应,双方矛盾激化至法律层面。这场争议不仅暴露了影视行业编剧权益保护的深层问题,更折射出工业化创作体系缺失、资源分配失衡与行业伦理困境。

古二的核心指控集中在两方面:其一,他深度参与《繁花》核心剧情设计,包括阿宝、李李、汪小姐等主要角色的故事线创作,并提交了多版剧情大纲;其二,剧组未履行口头承诺的署名与报酬,仅以“前期责任编辑”名义在片尾署名,且月薪3000-6000元远低于行业标准。而剧方声明则强调古二仅为“前期资料收集员”,在开机三个月后自行离组,其贡献仅限于基础资料整理,不符合编剧署名条件。

双方争议的本质在于创作贡献的认定标准缺失。根据《著作权法》,编剧署名权需以“独创性表达”为前提,但行业实践中,剧本创作往往经历多轮修改与团队协作,导致“思想”与“表达”的界限模糊。,古二主张的“汪小姐创业线”若仅停留在故事框架层面,可能被认定为“思想”而非“表达”;但若涉及具体情节、台词与人物关系设计,则可能达到法律保护的阈值。然而,剧组未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创作贡献的量化标准,导致双方对“编剧”定义产生根本分歧。

此外,行业惯例与法律规范的冲突加剧了争议。影视圈长期存在“口头约定”“免费试稿”等潜规则,年轻编剧为积累经验常接受低报酬甚至零报酬合作。古二案例中,其未与剧组签订书面协议,仅依赖口头承诺,导致维权时缺乏关键证据。这种“熟人社会”运作模式虽提高了项目推进效率,却为后期权益纠纷埋下隐患。

《繁花》争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影视行业编剧生态的缩影。调查显示,当前市场存在显著的编剧酬劳断层:头部编剧单集费用可达30万-100万元,而底层编剧通过层层转包后,单集报酬可能低至3000元,缩水幅度高达97%。,某时装剧项目中,知名编剧以10万元/集接单后,将任务外包给年轻编剧(3万元/集),后者再通过编剧群分包给“写手”(3000元/集)。这种“金字塔”结构导致利益向头部集中,底层创作者沦为“文化苦力”。

署名权的混乱分配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不公。部分剧组为追求宣传效果,将非核心创作者列为“联合编剧”或“策划”,而实际贡献者却被排除在外。编剧周行曾参与某央视剧集创作,写就20集中大部分内容,但最终导演将自己的名字挂在编剧栏。这种现象与制片方“数据考核”机制密切相关——平台根据主创团队过往作品数据决定项目估值,导致片方倾向于依赖知名编剧提升市场信心,而非根据实际贡献分配权益。

底层编剧的生存状态更趋恶化。行业产量从2014年的429部锐减至2024年的115部,市场容量萎缩73%,导致成熟编剧接不到活,青年编剧更难获得独立项目。许多新人选择“零薪酬跟组”,以积累经验与人脉。某知名院校毕业生在北京跟随大编剧工作一年,不仅未获报酬,反而倒贴5000元。这种“用爱发电”的模式虽被视为“曲线救国”,却进一步压缩了底层创作者的议价空间。

《繁花》争议中,剧方对古二维权账号的封禁与声明中的“傲慢态度”,暴露了行业权力结构的严重失衡。在“资本中心制”下,制片方、平台与知名主创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控制资源分配与话语权,挤压底层创作者的生存空间。古二曝光的录音显示,某编剧对陈道明、靳东等演员进行嘲讽,称其“附庸风雅”,并暗示通过人脉关系获取项目资源。这种“拜高踩低”的圈子文化,进一步固化了行业等级制度。

工业化创作体系的缺失是权力失衡的根源。对比好莱坞“编剧中心制”,国内影视行业仍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美国编剧工会(WGA)严格规定片头编剧署名不超过三人,且需达到内容贡献比例阈值;若超过三人,需以“剧本医生”名义聘用并支付高额稿酬。而国内剧组常通过“总编剧”“责任编剧”“文学策划”等模糊头衔稀释署名权,导致责任与权益脱节。

此外,平台的数据霸权加剧了创作异化。互联网平台通过分析过往作品数据决定主创团队估值,导致制片方为追求流量与热度,倾向于依赖知名编剧与演员,而非根据创作质量分配资源。这种“数据导向”的创作模式,使得底层编剧的才华被埋没,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繁花》编剧署名权争议,看似是个人与剧组的利益之争,实则是影视行业工业化转型的阵痛。当古二以“拖字诀”与病体抗争,当网友以“我是普通人,我讨厌你们这种行为”表达愤怒,这场争议已超越法律范畴,成为对行业伦理的集体叩问。

影视创作从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无数创作者智慧的结晶。当“白嫖”成为潜规则,当“圈子”凌驾于才华之上,行业终将失去创新的土壤。唯有通过法律规范划清权益边界,通过行业自律重建信任机制,通过伦理重构回归创作本质,才能让每一份才华都被看见,让每一份劳动都获得尊重。

毕竟,再大的“大佬”,也离不开“小泥鳅”们掀起的浪花。

来源:阿伟阿伟大阿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