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锋》开播即翻车!央视“金字招牌”不灵了?差评理由出奇一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3 04:29 2

摘要:2025年的国剧市场,如果说有哪个类型能让观众又爱又恨,那必定是谍战剧。

文|筱晓

编辑|筱晓

2025年的国剧市场,如果说有哪个类型能让观众又爱又恨,那必定是谍战剧。

曾诞生过《潜伏》《伪装者》等无数经典的“王牌赛道”,承载了观众的最高期待。

而央视八套,作为国剧播出的“品质保障”,其选片眼光向来被视作市场风向标。

然而就在昨晚,被寄予厚望、筹备五年的《隐锋》,却迎来了冰火两重天的极端评价。

开播收视率破2,登顶全国榜首,与之相伴的却是评论区如潮水般的吐槽与“求下架”之声。

是观众口味愈发挑剔,还是《隐锋》真的辜负了“年度力作”的盛名?

《隐锋》开播前,宣传阵势可谓拉满。

“筹备五年”、“真实历史IP”、“实力派演员阵容”、“隐蔽战线传奇”。

这些关键词无一不在撩拨着谍战剧迷的神经。

观众期待看到的,是如《潜伏》般步步为营的智力博弈。

更是《悬崖》般如履薄冰的紧张氛围,和《风筝》般对信仰与命运的深刻叩问。

然而首播两集的内容,却让不少观众直呼“货不对板”、“挂羊头卖狗肉”。

谍战剧的灵魂在于“真实感”与“专业性”。

隐蔽战线的斗争,其魅力正在于极端环境下的智慧闪光与人性抉择。

《隐锋》的开场大戏,望江楼接头遭遇军统、中统双重埋伏。

但一开播,就暴露了剧本在基本逻辑上的硬伤。

地下党员老周在打倒几名特务后,不是想着如何利用混乱隐蔽撤离。

反而提着枪直接冲了出去,这等于是向敌人主动亮明身份。

而主角李亨深陷包围圈,解决危机的方式竟是一记“窝心脚”将特务头子陈默踹飞。

更离谱的是,这位军统科长被踢得“生活不能自理”后,竟能忍气吞声,带着手下悻悻离去。

既无后续搜捕,也无深入调查,简直将谍战片当成了儿戏。

这种情节设置,完全脱离了1949年成都“白色恐怖”的历史背景。

军统、中统对地下党向来是宁错杀不放过,怎会放弃对重大嫌疑对象的追查?

这种将敌人“降智”处理,为主角强行“开挂”的手法,消解了谍战应有的紧张感和合理性。

让残酷的历史斗争变成了悬浮的“爽文”叙事。

更让观众出戏的是人物行为动机的割裂。

李亨作为深度潜伏的特工,在装醉混入特定场合执行任务时,竟因看到车外的贾云英而瞬间恢复正常,并陷入浮想联翩。

在生死一线的关键时刻,特工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是高度警惕,任何分心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这种为了强行引入感情线而忽略人物身份和处境的情节,不仅画蛇添足,更削弱了主角的专业性和信念感。

对比《潜伏》中余则成与翠平克制而深沉的情感,《隐锋》这种处理方式显得格外轻飘。

审讯室戏份中,李亨见到受刑的战友老周瞬间“湿了眼眶”,更是违背了地下工作“隐藏情绪、保护组织”的第一准则。

这些细节的失守,让故事的厚重感荡然无存。

一部谍战剧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的精准塑造。

然而《隐锋》的演员表现,却成了观众吐槽的重灾区。

杜淳从“江波”到“李亨”,演技开始退步?

杜淳曾凭《敌营十八年》中的江波一角,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谍战剧记忆。

然而此次回归,他饰演的李亨却陷入了“面瘫式”表演的窠臼。

无论是身处险境、面对战友还是遭遇试探,杜淳几乎全程眉头紧锁、表情单一。

他还试图用“高冷”来诠释角色的“深藏不露”。

但“内心坚定”和“信仰执着”并非靠台词喊出,而需通过细微的眼神和表情变化来传递。

与《叛逆者》中朱一龙层次丰富的表演相比,李亨显得苍白而缺乏感染力,难以共情。

角色转换卡壳了

以《以家人之名》等剧中自然演技著称的涂松岩,此次挑战反派特务头子贾云武。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这次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其表演充满了夸张的挤眉弄眼和阴阳怪气的语调,将角色的多疑狠辣演绎得流于表面。

甚至带有一丝“喜剧感”,完全丧失了作为李亨主要对手应有的阴鸷与压迫感。

这种“用力过猛”的表演方式,使得正邪较量失去了应有的张力。

田昊饰演的军统头子陈默,则堪称“脸谱化”反派的典型。

从出场开始,其狰狞夸张的表情就在不断向观众强调“我是坏人”。

真正高明的反派,往往是表面和善、内里奸诈,于无声处听惊雷。

而陈默这种浅显直白的坏人标签,降低了观剧的智识乐趣。

剧集的质感也开始滑向“抗日神剧”的边缘。

“筹备五年”的宣传点,本应意味着精雕细琢的品质保证。

但《隐锋》呈现出的制作水准,却充满了“赶工”的痕迹,细节处理极其粗糙。

最令人咋舌的莫过于种种“穿帮”镜头。

第一集中,贾云武用刑具刺向老周颈部。

道具尚未接触皮肤,老周的脖子上就已提前出现一圈血迹特效。

这种“未卜先知”的特效,堪称侮辱观众智商。

李亨飞踢陈默的慢镜头中,更是出现了明显的“隔空伤人”。

脚未至,人已倒,其敷衍程度比饱受诟病的“手撕鬼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部连最基本逻辑和真实性都懒得打磨的剧作,如何能让人相信其背后“真实历史”的厚重?

“五年筹备”的说法,在如此粗糙的呈现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隐锋》的这次“翻车”事件,绝非偶然。

它集中暴露了当下部分谍战剧创作的通病。

追求强情节和感官刺激,忽视历史真实与人性深度。

依赖明星阵容和IP效应,轻视剧本逻辑与表演雕琢。

诚然,同期播出的《沉默的荣耀》以其真实的历史底色和悲壮的英雄主义。

为谍战剧正名,证明了观众并非不爱谍战,而是不爱“假大空”的谍战。

观众渴望的,是能触摸到历史脉搏、感受到信仰温度、窥见到人性复杂的诚意之作。

不过,说了这么多,《隐锋》也并非一无是处。

其开篇试图营造的多方势力角逐、黄雀在后的复杂格局,仍可见创作团队的野心。

杜淳、涂松岩等演员的过往实力也毋庸置疑,问题或许更多出在导演的调度和剧本的打磨上。

结语

谍战剧,因其特殊的题材,肩负着传承历史记忆与红色基因的使命。

它不应该只是“爽剧”的代名词,更应是艺术性与思想性并重的载体。

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尊重,对艺术的真诚,才是创作的根本。

最终能征服观众的,永远是扎实的剧本、精湛的表演和用心的制作。

来源:倾城之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