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栋再演反派,观众缘就要被他自己亲手掐死了。”——这句弹幕在《唐诡3》更新当晚被点了三千多个赞,活生生挂在屏幕最上方,像一条劝退横幅。
“韩栋再演反派,观众缘就要被他自己亲手掐死了。”——这句弹幕在《唐诡3》更新当晚被点了三千多个赞,活生生挂在屏幕最上方,像一条劝退横幅。
没人否认他演得好。
沉空居士一出场,眼皮都没抬,镜头就自动降温三度。
声音压得越低,观众越觉得后背发凉。
问题也出在这儿:他太成功了,成功到让人想直接跳过他的戏份。
骨朵数据把弹幕抓出来跑了个词云,“不适”“吓人”“快下线”占了前排,比“演技炸裂”还显眼。
40%的人一边夸一边皱着眉,30%的人干脆承认“看到他就烦”。
这对演员来说,是夸奖,也是警报。
韩栋不是第一次收到警报。
早在《锦衣之下》的严世蕃,他就把“坏得精致”写在了脸上,微博下面最高赞的评论是“求你去演个好人,不然我做梦都是你”。
团队估计也看见了,可下一部还是反派,再下一部还是。
理由很现实:反派容易出彩,戏份集中,话题度高,平台也乐意买。
演员要吃饭,市场给什么就接什么,看起来没毛病。
可观众的记忆比想象顽固,一旦把脸和“阴狠”锁死,想解锁就要花成倍力气。
有人拿张颂文的高启强做对比,说“反派也能让人心疼”。
区别在于,高启强有完整的前史:穷、被欺、一步步被逼反。
观众目睹黑化全程,情感上能找到落点。
沉空居士没有,他出场就是满级恶人,像一把直接抵在脖子的刀,没人关心刀为什么锋利,只想让它快点离开。
韩栋把角色演成一把好刀,却忘了给自己留刀鞘。
于是,观众把对角色的恐惧顺手扣在演员头上,这是行业最不公平却最常见的连带。
好在韩栋自己听见了。
六月份新浪的采访里,他把话说得很白:“老演反派,观众会累,我也会累。”接下来他手里还有一部谍战《长风破浪》,预告里他穿着旧西装,镜头一闪,先对敌人笑,再对同志笑,两种笑中间隔不到一秒,却分得清冷暖。
业内把这片子当成他的“半转身”——不是立刻洗白,而是先让观众适应他的灰色。
灰色比白色耐脏,又比黑色讨喜,是当下最保险的中间地带。
这条路有人走过。
王阳在《人世间》里演的蔡晓光,带点圆滑却不失温度;刘奕君在《开端》里演的老张,一身正气却藏着疲惫。
观众愿意亲近他们,因为人物像生活里那些“说不上多好,却也不坏”的熟人。
韩栋差的就是这种“熟人感”。
他五官太锋利,古装扮相又太惊艳,一出场就自带距离。
要想破冰,先得把“人味”找回来——会犹豫,会尴尬,会好心办坏事,而不是一抬眼就盘算着杀几个人。
当然,完全放下反派也不明智。
市场已经把他归进“亦正亦邪”货架,突然去演阳光暖男,反而像穿错衣服。
更聪明的做法是挑“有裂缝的反派”:让观众看见裂缝里的旧伤,再决定要不要原谅。
这样一来,演技继续有用,观众缘也能回血。
毕竟,大家怕的不是坏人,而是没有解释、没有弱点的坏人。
对观众来说,也是时候把角色和演员拆开。
骂“沉空居士”可以,顺手给韩栋打一星,其实是在压缩好演员的出路。
今天因为“太像坏人”就封杀,明天“太像好人”也可能被反噬。
让一个人不断重复安全牌,才是对行业真正的浪费。
多点耐心,看看他下一步怎么选,比急着刷“别演反派”更有用。
韩栋已经站在十字路口,左边是继续安全地坏下去,右边是冒险把刀锋收回去。
选哪边,他比观众更忐忑。
能确定的是,再锋利的刀,也需要刀鞘休息;再优秀的反派,也得给观众一个继续爱他的理由。
来源:坦荡的糯米Qfh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