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夜刷到红衣女子秒变吸血怪物,吓得直接把手机反扣,第二天上班还在想“白泽”到底吃不吃人——这种又怂又忍不住点下一集的感觉,就是《唐诡3》第三案最精准的恐怖钩子。
半夜刷到红衣女子秒变吸血怪物,吓得直接把手机反扣,第二天上班还在想“白泽”到底吃不吃人——这种又怂又忍不住点下一集的感觉,就是《唐诡3》第三案最精准的恐怖钩子。
很多人以为“白泽”只是吉祥物,古籍里它确实口吐人话、专给皇帝报喜。
可剧里一开场就把它摁进血泊里,瑞兽瞬间成凶兽,反差大到让人心里咯噔:原来传说也能被“倒着用”。
这一倒,就把观众对“官方神话”的安全感全掀翻。
更挠心的是,案子看似闹鬼,实则处处留“人味”。
庙里僧人说看见白泽显灵,可地上脚印却套着布模;死者脖子缺肉,齿痕却像人为撕咬后再用兽牙补戳。
线索七拐八绕,把“有人装神”四个字拍在观众脑门,却又迟迟不揭是谁,痒得人直抠沙发扶手。
网友扒出唐代《酉阳杂俎》里一段:长安西市曾流行“夜叉披人皮,夜啖少年”,官府最后抓到的是一群用狼牙套行凶的拐子。
把古早“人扮鬼”记录和今天剧里“红衣女吸血鬼”并排放,套路惊人地一致——美色、鲜血、突然反转,原来老祖宗早就玩过“视觉惊悚”,只是没高清镜头罢了。
至于那位“空了”和尚,剧本给他的人设是“云游高僧”,可镜头偏在他禅房给了一幅未完成的《白泽图》特写。
唐朝画师秦孝白最擅画兽,前朝政变时莫名失踪。
观众把两条时间线一拼,空了若真是改名换姓的秦孝白,一切就说得通:最懂瑞兽的人亲手造一头假瑞兽,用传说掩盖谋杀,比真怪物更顺手。
热度数据也很有意思。
第三案上线当天,爱奇艺站内弹幕里“白泽”两个字出现频次飙到每秒47条,远超前两案。
大家最怕的其实不是鬼,而是“有人借鬼玩我”。
当屏幕里冒出“白泽吃人”四个字,观众瞬间联想到现实里的谣言、热搜、带节奏——谁知道下一个被操纵的“瑞兽”是不是自己正在转发的“爆款”?
所以案子最吓人的场面不是吸血,而是小吏一句嘀咕:“若圣上真信白泽降世,改元大赦,凶手就白杀了。”轻飘飘一句,把怪谈直接绑在朝政按钮上。
古代没有微博,可一次“祥瑞”就能让真相永远沉塘。
想到这儿,再回头看红衣女张嘴露獠牙,反而没那么可怕——真正寒的是人心里的那张嘴,一口下去,史书都能咬缺。
想深一点,白泽在《山海经》里“知鬼神之情”,百姓把它当搜索引擎,皇帝把它当执政KPI。
剧里却反向操作:先定好政治答案,再让白泽来背锅。
瑞兽成了剪辑软件,想怎么裁就怎么裁。
千年后的今天,算法推送何尝不是另一头“白泽”?
它知道你喜欢看什么,于是不停喂你同类血包,直到把视野啃成骨架。
好在编剧还留了一点光。
卢凌风那句“兽不欺人,人方欺兽”,算是替观众把闷气吐出来。
剧情走到这儿,怪物戏份骤降,取而代之的是账本、口供、颜料粉末,传统探案工具一上场,恐怖滤镜瞬间褪色。
原来驱邪不需要符咒,只要有人肯一笔笔对账。
现实里也一样,破解谣言最好的法子不是骂战,而是把明细摊在太阳下。
案子结尾留了个小尾巴:空了被押走时,回头朝白泽庙笑了一下。
镜头切到庙顶,一只白狐一闪而过。
是暗示还有幕后,还是单纯吓唬?
没人知道。
但观众已经学会不再盲目拜“瑞兽”,先等子弹飞两天——这大概是《唐诡3》最实在的收获:让看剧的人长一点记性,下次再遇到“红衣女子”式爆款,会先想想背后是不是又有人披皮作妖。
所以,如果今晚刷到“某某神兽现世”的热搜,别急着转发。
先学卢凌风查颜料、学苏无名翻旧档案,把“白泽”两个字放回人心称一称。
传说不会咬人,会咬的从来都是借传说之名伸过来的那只手。
来源:张湘漫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