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一到晚上七点,街上的人都少了。家家户户窗口飘出同一段音乐,屋里老老少少围在电视机前,连邻居吵架声都听不见了。整个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这就是1983年《上海滩》播出时的真实场景。如今回想起来,那种万人空巷的盛况,恐怕再难重现。为什么偏偏是《上海滩》?当时电视机还没完全普及,谁家有台黑白电视机,晚上准能吸引半条街的邻居。大家挤在小屏幕前,就为了看许文强和冯程程的故事。许文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从学生变成黑帮,又试图洗心革面。他穿风衣的样子确实帅,但更打动人的是他内心的挣扎。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角色
#美女#
那一年,全城静悄悄
还记得吗?那时候一到晚上七点,街上的人都少了。家家户户窗口飘出同一段音乐,屋里老老少少围在电视机前,连邻居吵架声都听不见了。
整个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这就是1983年《上海滩》播出时的真实场景。如今回想起来,那种万人空巷的盛况,恐怕再难重现。
为什么偏偏是《上海滩》?
当时电视机还没完全普及,谁家有台黑白电视机,晚上准能吸引半条街的邻居。大家挤在小屏幕前,就为了看许文强和冯程程的故事。
许文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从学生变成黑帮,又试图洗心革面。他穿风衣的样子确实帅,但更打动人的是他内心的挣扎。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角色太新鲜了。
冯程程更是打破了人们对大家闺秀的想象。她知书达理,却敢爱敢恨。面对感情时的勇敢,让很多女性观众看到了自己向往的样子。
周润发:不只是帅
发哥那时候真是帅得没话说。但光靠帅,成不了经典。
他演的许文强,把男人的脆弱和坚强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记得他在雪中为冯程程撑伞那段戏吗?什么都没说,光靠眼神就把内心的矛盾全演出来了。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许文强在剧里中枪倒下的镜头,后来被无数孩子模仿。那段时间,院子里随处可见“中枪倒地”的戏精小朋友,把妈妈们愁坏了。
赵雅芝:完美的代名词
现在的明星总说要有“人设”,赵雅芝那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人设。
她往那儿一站,就是冯程程。温柔中带着倔强,优雅里藏着执着。她哭的时候,电视机前的大妈小姑娘跟着抹眼泪;她笑的时候,整个房间都亮堂了。
说来也怪,明明是个民国故事,可年轻人都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样子。那时候的女孩梳头,都求着妈妈编“程程辫”。
不只是爱情故事
很多人以为《上海滩》就是个爱情剧,其实它讲的东西多着呢。
它讲选择,讲身不由己,讲那个特殊年代里每个人的无奈。许文强想做好人,可环境逼着他走另一条路。冯程程想要简单的爱情,可命运偏偏不给她。
这些困境,放在今天依然能让人感同身受。谁没在现实面前妥协过?谁没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过?
那些让人忘不了的瞬间
现在想想,整部剧的细节依然清晰得像是昨天刚看过。
许文强站在外白渡桥上那个背影,风衣被风吹起。这个画面后来被多少电视剧模仿,可再也没有那种味道了。
还有他和冯程程在教堂错过的情节,让多少观众捶胸顿足。那时候人们聊天都说:“要是许文强早到五分钟,该多好。”
可惜啊,人生没有如果。
为什么我们还在怀念?
这些年好看的电视剧不少,可再没有哪部能像《上海滩》这样,让整个社会都停下脚步。
也许是因为,它不只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帮一代人表达情感。那时候的年轻人,通过许文强和冯程程,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无奈。
现在的电视剧制作更精良,特效更炫酷,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能让三代人坐在一起讨论的魔力,少了那种能让人记住三十年的力量。
留给今天的思考
偶尔在电视上看到重播,还是会停下来看一会儿。画质模糊,服装过时,可味道还是那个味道。
我在想,要是《上海滩》放在今天播出,还会这么火吗?可能不会了。不是它不够好,而是我们变了。
我们有了太多选择,反而很难再为一件事全心投入。我们习惯了快进,习惯了刷手机的同时“听”剧,再难体会那种每周守候的期待感。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它属于那个特定的时代,也成就了那个时代。
三十多年过去了。发哥从许文强变成了赌神,又变成了孔子;赵雅芝还是那么美,每次出现都让人惊叹。
而我们这些观众,从小孩变成了大人,又从大人变成了别人的父母。可每当《上海滩》的主题曲响起,还是会想起那个围在电视机前的夜晚,想起那个为了剧中人哭笑不停的自己。
有些东西,一旦刻进心里,就再也抹不去了。
来源:凌晨电视节目放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