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廖凡五年里第四次演被案子压垮的警察,观众却还在弹幕刷“心疼老冉”,这到底是演员的魅力还是剧本的陷阱?
廖凡五年里第四次演被案子压垮的警察,观众却还在弹幕刷“心疼老冉”,这到底是演员的魅力还是剧本的陷阱?
点开《树影迷宫》之前,很多人以为能看到一部硬核刑侦。
结果播到第十集,主线还是原地踏步。
二十年没破的命案,镜头反复在1998和2018之间跳,每次跳转都配同款阴冷滤镜,看得人眼睛累,心更累。
大家真正想知道的是凶手是谁,剧组却给大量篇幅让廖凡蹲在河边抽烟,尹昉在档案室发呆,时间就这样被水过去。
观众不是不能接受慢节奏,而是不接受故弄玄虚。
真凶身份揭晓那一刻,没有高能反转,也没有缜密推理,只靠一条流浪狗在监控里乱入,警察就顺藤摸瓜。
弹幕瞬间刷屏:就这?
很多人直接打出一星,说编剧把观众当傻子。
平台数据也显示,大结局播出当晚,弃剧率冲到43%,创今年悬疑剧最高纪录。
廖凡的表演依旧稳。
他演的老冉,眉心常年一道川字纹,走路微微驼背,像扛着一袋看不见的石头。
徒弟为了救他儿子被捅成重伤,他不但不感激,还把人晾了十八年。
这种拧巴角色,换别人演早被喷矫情,廖凡却用几场沉默的哭戏把观众拉回坑底。
有人统计,他平均每集台词不到八十句,大量情绪只靠呼吸节奏和眼神完成,表演班老师直接把这段剪成教学素材。
可惜好演技救不了烂主线。
剧播完第二天,豆瓣词条下最热短评只有七个字:廖凡,别再接这种本。
点赞两万。
很多人跑去他工作室微博留言,求团队擦亮眼睛。
有人扒出他近五年的作品表,七部剧里只有两部过七分,其余都在五点几徘徊。
分数最惨的一部都市情感剧,他演出轨男二号,播到一半被男一号粉丝骂到关评。
悬疑赛道本来是最考验逻辑的,如今却变成最迷信玄学的。
警察不靠证据靠直觉,嫌疑人不用审讯直接自首,监控坏了就说是暴雨,DNA没对上就说样本污染。
观众随便一截图都能找到漏洞。
有人把近三年国产悬疑剧的结局总结成一句话:猜不到是因为根本没逻辑。
一句话收获十万转发。
平台也有责任。
为了赶档期,很多项目剧本只写完三分之二就开机,边拍边改,最后只能硬凑。
一位做过悬疑剧策划的从业者透露,平台数据模型显示,观众在前六集只要有一个高能镜头就会继续付费,于是编剧把力气全用在第三集结尾放一个看似炸裂的钩子,后面怎么圆回来再说。
廖凡这部新剧就是典型,第三集抛出“凶手可能是警察内部”的烟雾弹,结果到最后也没解释清楚,被观众骂上热搜。
好演员被消耗,观众被耍,最后只有数据部门完成KPI。
这种恶性循环让越来越多人对国产悬疑失去信心。
有人翻出二十年前的《重案六组》,没有高科技,没有交叉叙事,就靠扎实的走访、排查、审讯,一条线一条线把案子抠明白,今天再看仍然过瘾。
对比之下,现在的编剧宁愿花十页写主角童年阴影,也不肯用一页写清楚作案时间线。
廖凡已经四十九岁,留给他的黄金期不会太长。
观众不想再看他重复破碎人设,想看他像段奕宏在《烈日灼心》那样,既有血有肉,也有高智商对决。
想看他像王千源在《大人物》那样,用一场教科书级审讯把反派逼到崩溃。
好刀得砍硬木头,才能发出火花,总砍烂木头,只会把刃口磨钝。
业内有个说法,演员每演一部烂片,身上就多一层锈,观众需要十倍力气才能重新相信他。
廖凡现在就像被锈迹包裹,得立刻冲进好剧组抛光。
观众在等他下一部九分神作,而不是下一个五点几的迷宫。
如果你也追过《树影迷宫》,大概率能理解这种愤怒:时间最宝贵,却被注水剧情偷走。
我们不想再看烟雾弹,不想再看狗屁巧合,只想看一场真正的智力较量。
廖凡能做到,段奕宏能做到,张译也能做到,可平台敢给他们真正的剧本吗?
如果明年廖凡又带着一部“老刑警被往事压垮”的剧回来,你还会点开吗?
留言区告诉我,这一次,你陪不陪他继续耗。
来源:动心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