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打开平台热榜那一刻,屏幕上蹦出四个字,四喜。名字喜气,剧情一点不甜。寡、孕、彩礼、认亲,哪一样不扎心?央八一开播,讨论直接铺天盖地,“真敢拍”成了高频词。演员阵容也不小,童瑶、蒋欣挑大梁,许娣坐镇,气场稳得很。可真正让人卡住的,是那些把人推到墙角的选择。
一打开平台热榜那一刻,屏幕上蹦出四个字,四喜。名字喜气,剧情一点不甜。寡、孕、彩礼、认亲,哪一样不扎心?央八一开播,讨论直接铺天盖地,“真敢拍”成了高频词。演员阵容也不小,童瑶、蒋欣挑大梁,许娣坐镇,气场稳得很。可真正让人卡住的,是那些把人推到墙角的选择。
先说沈明珠。证领了,婚礼还没来得及办,丈夫在春雨天里因见义勇为意外离世。她肚子里有孩子,婆家那边一句“要延根脉”,像把石头塞进她怀里。打不打?留下就意味着把自己的后半生放进一条窄巷,日夜都是磕绊;不留,又要背上“不讲情”的名声。她最终软了心,答应生,还向父母放话:“这辈子不再嫁。”像棋盘上一枚重子落下,后面每一步都开始变硬。屏幕那头的人,各自带着尺子丈量她的决定,谁也很难轻飘飘地喊对或错。
另一条线更窒息。许如夏,事业看着风光,作者,公司老板,签约、售书,忙得像转轮。回家后一地鸡毛。婆婆把“传宗接代”挂在嘴上,不停催二胎,像闹铃停不下来。压力不只来自婆家,还有原生家庭。她的母亲喻静香,年轻时就把“男孩优先”刻进骨头。为了弟弟读书,她劝女儿改道,不去名校,走职专,“家里资源要合理用”。看似盘账,实则把女儿当工具把着用。多年后这种秤还在,盯着她的生活,不紧不慢,沉。
真正的狠料,是反转。喻静香年轻时生的是龙凤胎,亲妈嫌女儿“没用”,偷偷把女孩丢了。她临终前才把话吐出来。屏幕一暗一亮,观众心里同时一沉。丢掉的那个女孩是谁?沈明珠。线头兜了一圈,回到原点。随后又是一记重拳:喻静香找上明珠,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开口要认亲,转身就把这份亲情当筹码,为小儿子换彩礼。受过伤的人,又在复制新的伤。这戏写得不平面,人物像站在光影之间移步,谁都不是纯白,也没有纯黑。
这类桥段不是悬浮的。现实里,“二胎要男”的催促、彩礼谈判的算盘,太常见了。国家早就禁止非医疗目的的胎儿性别鉴定与选择性流产,红线摆在那里。但观念这东西,扎根深,法律是高墙,偏见是地下水。城市里讲平等,县城里讲“家门香火”,同在一个时间轴上,却是两套逻辑。每年都能见到一些公合的失言,说听到“生女儿”就失望,舆论一阵哗然。不是个例在指路,是结构在露头。
回到剧里,彩礼戏份一出,弹幕吵成一锅。有人说现实就这样,认清了省事;有人说把女儿当筹码就是冷血;也有人盯着另一件小事——童瑶为演角色增重十斤,脸颊更圆,心酸更实。镜头不躲闪,厨房的油烟、瓷砖的冷、产检单上的数据,通通摆在桌面,观众没法偷懒。与其说是看剧情,不如说是在看我们日常绕不过去的角落。它不端说教,不给解法,只把问题扔出来,让你自己对。
许如夏那头也没轻松到哪去。她事业里掌控感很强,家里却四面漏风。婆婆的逼近,母亲的旧账,丈夫的沉默,各种力向着她压过来。她已经有一个女儿,在某些人看来仍是“无根”。“再生一个吧”,像一句普通提议,其实是把她的时间、身体、未来打包,递给别人去拿捏。剧里把这种不对等拍得很直白,观众不舒服,正因为太真。
平台数据一天里翻滚,话题阅读量破亿,街边连锁店的阿姨都在聊“要不要生”。一部家庭剧挑起的是社会神经,它不靠大的场面,靠小处的刺。演员们压住了戏,许娣出场时眼神一落,房间就冷半度。人设没滤镜,像邻居。
这几年,屏幕上的女性困境题材越来越多,有人疲惫,有人感谢。四喜算是把“难堪”摆平:把母亲、女儿、婆婆、妹妹都请到同一张桌上,让大家把各自的秤拿出来亮,谁的刻度都不是标准。有人希望一句“破旧俗”收尾,但生活没有字幕。剧里的每一道坎都像现实里的路沿,高也不高,绊人刚刚好。
名字叫四喜,落到剧情里却像四道考题:生的喜不喜?婚的喜不喜?育的喜不喜?认的喜不喜?答案不在屏幕上。彩礼还在涨,偏见在暗处流动,法律做了该做的事,观念还要慢慢掰。看完总有卡在嗓子眼:那么谁来替这些女性还账?这一问,不急着答。
来源:聪明的风筝E1v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