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短剧思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31 19:52 1

摘要: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许我耀眼》创下多个收视纪录,甚至被业内人士誉为“长剧之光”。但细细品味其角色设置、情节延展和细节桥段,很多地方都与短剧异曲同工。甚至有人觉得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让人“上瘾”,就是因为借鉴了“短剧思维”。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许我耀眼》创下多个收视纪录,甚至被业内人士誉为“长剧之光”。但细细品味其角色设置、情节延展和细节桥段,很多地方都与短剧异曲同工。甚至有人觉得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让人“上瘾”,就是因为借鉴了“短剧思维”。

“短剧思维” · 有什么特点?

角色基本特征 · 人设明确

短剧以竖屏为主要形式,受竖屏画面限制,一般很难并列地呈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状态,观众无法在关系状态中体会人物的微妙情感,只能从一个大特写切换看另一个大特写,因此每一个镜头都要尽可能符合角色设定。由此,人物的确定性要优于复杂性、特殊性,每当角色出现在镜头前时,都被要求能够同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言行交代清楚。

这种形式上的特征也影响到了内容。某种意义上,短剧中的人物是不成长的,短剧不是为了让观众去探寻人性的深度和生活的可能性,而是直给观众角色的人设,并且通过不变的人设去克服种种难关。长剧一般会反思性地呈现人设与“实质”的关系,由此体现人物的复杂性,而短剧则更愿意在人设的既定范围内展现复杂性,进而呈现一种确定的生活观念能够在现实中获得的极限。

情感基本特征 · 快意恩仇

短剧是互动消费时代的产物,海量的微短剧作品事先被放置在平台上,让观众以最方便的方式挑选,所以短剧必须不断提供情绪价值。情绪价值的第一个因素是爽感,主人公通过某种机缘获得随心所欲的行动能力。第二个因素是不纠结的情感,这既是因为短剧太短,没有足够的空间,也是因为短剧要以最确定、最爽利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黑白分明,杀伐果断,不能让观众“受虐”。

长剧要在情感纠结中塑造人物,因为感情需要慎重才真挚和深刻。此外,长剧的场景是“客厅”,供全家观看,结尾大多是团圆与美满;而短剧基本上是个人观看,所以不行“恕道”,一些观众认为,行“恕道”会委屈自己,也会将观众带回盘根错节的生活之中。

叙事基本结构 · “升级打怪”

一般短剧两到三分钟为一集,全剧共数十集到百余集。几乎每集都要有一定的高潮和反转,数集构成一个情节小单元,以对观众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结构是以游戏为基底的。主人公一个一个地打败对手、攻克难关,同时获得自身能力和地位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不断出现高潮和反转。

长剧大多是由外而内,以外在的情节推动一个核心情感冲突的发展,由此去反映深层次的现实问题;短剧则更推崇在“外挂”辅助下的个人奋斗,一次次唤起情绪性的悬念,并通过持续进阶提供情绪价值的满足。

反套路 · 或成新套路

近年来,微短剧涌现出不少独辟蹊径的爆款,以“反套路”叙事成为一股“清流”。但这些作品在突破窠臼的同时,也迅速催生了新的创作定式,面临新的套路困境。

现象级作品《家里家外》一反“家庭矛盾”“恶毒后妈”等套路化演绎,深耕平实温馨的“生活流”,取得商业、艺术和口碑的多维突破。此后,短剧市场扎堆出现反映生活温暖、家庭温情的作品。《好一个乖乖女》塑造了一个表面温顺,实则处事犀利、机智果敢的女主角形象,颠覆了爱情剧中只会等待援助的“花瓶”人设。随后,清醒独立的模式化女主角在很多微短剧里出现。最近播放量超过30亿的《盛夏芬德拉》,用精巧的运镜和置景营造“气氛美学”,于是追求电影级视听语言的微短剧纷纷涌现……

“反套路”的目标和精髓,不应是用一套新模板取代旧模板,更不应是二者之间的无限循环,而是勇于打破套路的魔咒,在叙事主题、人物塑造、价值传达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创新,使每一部作品都生长出独一无二的形态。

毫无疑问,一部短剧不可能具备短剧的所有特征,也很难只具备短剧的特征。

不过更重要的问题是,短剧并不仅仅是供人一笑的故事,其创作思维也在现实生活中影响着我们。此种影响很难简单地判定好坏,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需要更为丰富的文艺生活去平衡它。所谓思维,如果单一,便不再有活力。

来源:月影星辰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