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风华》的前半部分凭借着对永乐、仁宣时期的生动演绎,确实赢得不少观众的好评。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尤其是朱瞻基去世后的故事发展,却让人大跌眼镜——
《大明风华》解读之十五
《大明风华》的前半部分凭借着对永乐、仁宣时期的生动演绎,确实赢得不少观众的好评。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尤其是朱瞻基去世后的故事发展,却让人大跌眼镜——
这部剧似乎完全抛弃了历史依据,开始了一场肆意妄为的“改编狂欢”。
历史上的贤后变成了剧中的奸妃,真实的幼帝被塑造成无脑白痴,这种对史实的粗暴背离,已经不是普通的艺术加工,而成了对历史的公然曲解。
剧中呈现的张太皇太后,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顾国家安危的女人。但翻开史书,我们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形象。
这位历经五朝的诚孝张皇后,被史家誉为“女中尧舜”,堪称大明江山的定海神针。
在宣德十年,朱瞻基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朝中暗流涌动。有大臣暗中推动改立襄王,皇位继承眼看就要引发政局动荡。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太皇太后果断出手,召集群臣,当众确立朱祁镇的皇帝地位,一句话就平息了可能爆发的继承危机。
面对大臣们请求她垂帘听政的建议,她坚守祖制予以拒绝,同时精心组建了以英国公张辅和“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核心的辅政团队。她明确告诉小皇帝:“这五个人的话你必须听。”这一举措确保了朝政的平稳过渡。
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对宦官王振的态度。剧中将她描绘成王振的靠山,实则恰恰相反。
她曾因王振越权干政而大发雷霆,当场下令处死,直到小皇帝跪地求情才饶他一命。正是她的严厉震慑,使得王振在她生前始终不敢专权。对待自家亲戚,她也毫不手软,严禁外戚干预朝政。
最离谱的是,剧中竟将“土木堡之变”归咎于她的纵容。
但历史事实是,张太皇太后在正统七年就已去世,而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正统十四年,两者相隔整整七年。将人死后七年发生的灾难算在她头上,这种时间线上的错乱,已经超出了艺术改编的范畴。
《大明风华》中的幼年朱祁镇,被塑造成一个任性妄为、智商堪忧的“白痴皇帝”。这种刻画无疑是对历史人物成长轨迹的严重简化。
历史上的朱祁镇即位时虽然年幼,但在张太皇太后和“三杨”等贤臣的悉心教导下,接受的是当时最顶级的帝王教育。他并非剧中那般冥顽不灵。
他对宦官王振的依赖,更多是孩童对长期陪伴者的情感寄托。王振作为太子时期的陪读,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小皇帝情感上的空缺。但在张太皇太后生前,这种依赖始终受到严格限制,从未发展到专权的地步。
即使后来他亲政后犯下土木堡之变的致命错误,他的人生也充满复杂性。被俘后在瓦剌阵营中,他展现出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气度;复辟后更是废除了残酷的宫妃殉葬制度。这些都不是一个“白痴”能够做到的。
剧中对朱祁镇的“降智”处理,显然是为了衬托主角孙若微的光环,不惜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工具化。
《大明风华》后期口碑崩塌的根本原因,在于为了服务“大女主”叙事而完全牺牲了历史逻辑。
为了塑造孙若微的英明形象,编剧将张太皇太后稳定朝局的功绩、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的壮举,全都强行移植到了女主身上。
更离谱的是,为了衬托孙若微的“贤德”,历史上贤良的胡善祥被塑造成阴险角色,用他人的“恶”来烘托主角的“善”。
在这种创作逻辑下,历史人物彻底沦为了推动剧情的工具:张太皇太后的政治智慧被简化为“擅权”,王振专权的复杂历史背景被简化为“太后纵容”,完全无视了明代政治中内阁与宦官集团相互制衡的复杂性。
当历史的厚重感让位于生硬的戏剧冲突,所谓的“权谋剧情”就变成了经不起推敲的儿戏。
历史剧创作当然需要艺术加工,但必须守住史实的底线。《大明风华》后期的失败告诉我们,当创作者为了迎合某种叙事需要,肆意颠倒历史人物的忠奸善恶,随意篡改关键历史节点,不仅会毁掉作品自身的可信度,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那些在史书中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以贤德维系朝局的张太皇太后,历经人生起伏的朱祁镇,他们本身就有着足够打动人心的生命轨迹,何需通过离谱的改编来“增色”?
历史剧创作者应当明白,真实的历史本身就有足够的戏剧性和感染力,无需画蛇添足。对历史的尊重,才是历史剧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
来源:初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