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俞乐山在桥头办起五金厂,既不靠人情往来,也不走关系门路,俞乐山把产品图册直接寄给客户,自己承担邮费,价格还比市里那家老厂便宜一半,订单纷纷涌来,工人有工作做,农民也能卖出材料,大家的日子过得安稳,可是好景不长,市里那家老厂坐不住了,指责俞乐山破坏计划经济、扰乱
俞乐山在桥头办起五金厂,既不靠人情往来,也不走关系门路,俞乐山把产品图册直接寄给客户,自己承担邮费,价格还比市里那家老厂便宜一半,订单纷纷涌来,工人有工作做,农民也能卖出材料,大家的日子过得安稳,可是好景不长,市里那家老厂坐不住了,指责俞乐山破坏计划经济、扰乱市场秩序,实际上老厂自己先偷工减料,违背合同约定,反而倒打一耙。
俞乐山这件事确实很有意思,法律上他没有任何问题,合同签得明明白白,原材料也已经送到工厂门口了,可舆论一出来,所有买家都躲开了,没有人敢继续接这个订单,这不是法律不允许做,而是因为政治上不合适,这种事根本没有道理可讲,那些想讲道理的人早就被骂成是倒退分子了,改革才刚刚开始,大家心里都害怕,怕踩到地雷,怕站错队伍,俞乐山就是一脚踏进了这个看不见的禁区。
乔正君原本打算靠着刘达山的关系往上走,他娶了刘达山的女儿,还特意等到女儿怀孕才摆酒席,结果刘家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乔正君觉得高贺能够升职是因为俞乐山功劳大,其实是他自己收过贿赂,又扶持肖树德导致出了工伤事故,领导早就对他不满意,乔正君心里不服气,就找人编造说法,说俞乐山搞个人承包是在走回头路,还利用王潇对盛雪竹的感情做文章,让报社写了抹黑稿件。
报社那边配合得很到位,一篇文章定了调子,后面就跟着起热闹,老百姓一看,还以为事情真是那样,可盛雪竹没有糊涂,她是技术员出身,当过知青,没有官职,也没有靠山,她自己动手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个人承包有什么错》,里面写的全是数据、合同和工人的证词,她不骂人,也不煽动情绪,只是把事实摆出来,这一下就把道德批判和政策错误之间那层模糊给捅破了。
领导们读了这篇文章后,心里开始拿不定主意,刘达山专程跑到桥头厂实地看了看,发现那里的确不是瞎折腾,工厂运转正常,工人干活起劲,农民也能赚到收入,这下情况就变了,官方不再压制俞乐山,反而公开支持他,原来制度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有人站出来说真话,事实就能浮出水面,媒体并不总是中立的,它本身就是权力的一部分,但普通人也能拿起笔来,把说话的权利握在自己手里。
市五金厂的经理,其实就是在靠着老办法混日子,厂里的技术跟不上时代,干活效率提不上去,全凭人情关系撑着,这位经理不怕俞乐山挣钱,是担心自己那套做法被人拆穿,马书记清楚乔正君背后捣乱,也明白肖树德能力不够,但马书记不敢挑明,因为上面有人护着,谁也动不了,这种基层没人出声的局面,才是改革最难推动的地方,安徽小岗村当年也被批评成走回头路,后来中央下了文件才得到承认,俞乐山这件事,就像城市里的小岗村,只是知道的人不多。
乔正君最终被判处死刑,不是因为贪污钱财,而是因为利用权力阻碍改革,乔正君制造阶级对立,操纵媒体,导致工人失去工作,还公开宣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虚假口号,1987年严打期间,这类行为被定为反改革,比贪腐官员危害更大,乔正君的失败不在于金钱问题,而在于路线错误,改革不容许内部破坏者,即使乔正君身穿干部制服。
盛雪竹没有进入任何名单,也没有担任官职,但盛雪竹写的文章救了人,盛雪竹不喊口号,也不站队,只把事实讲出来,这件事证明在官方声音失灵的时候,有知识的人能够顶上去,盛雪竹没想要改变世界,只是不想看着好人被冤死,这比什么口号都管用,有时候,最安静的力量反而最能推动体制的齿轮。
来源:八卦小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