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头部IP全面哑火:《唐诡2》播放量难破4000万(往年轻松破亿),《狐妖小红娘》《大梦归离》等S+项目集均仅1500万左右,多部剧未达及格线。
今年的古装剧有点太惨了,有一种不管你啥口味,观众都不想看了的感觉
不管什么类型题材,观众似乎都提不起兴趣,大盘比往年冷清太多,看剧的人肉眼可见地变少了。
头部IP全面哑火:《唐诡2》播放量难破4000万(往年轻松破亿),《狐妖小红娘》《大梦归离》等S+项目集均仅1500万左右,多部剧未达及格线。
大盘冷清:用户行为数据显示,观众打开率骤降,即便是制作精良的剧如《一笑随歌》,集均播放量也卡在1800万徘徊。
低分扎堆:2025年多部仙侠剧评分不及格(如《锦绣安宁》5.8分、《七夜雪》5.7分、《大梦归离》4.9分),观众直言“选不出最烂,因为都在比烂”。
弃剧成常态:超70%观众反馈“看不完第一集”,连粉丝向作品亦难逃“倍速快进→弃剧”的结局。
内容同质化:流水线式创作
题材重复:仙侠、宅斗、大女主等题材陷入套路循环,所有职业设定(将军、神仙、仵作)均沦为“恋爱工具人”。
剧情注水:拖沓节奏+无效支线(如《与晋长安》硬塞40集注水剧情),导致主线稀碎。
制作敷衍:重皮相轻内核
服化道崩坏:塑料感盔甲(《锦月如歌》)、网红妆造(韩式一字眉+龙须刘海)、阴间滤镜泛滥,历史感荡然无存。
特效滥用:打戏退化至“广播体操水平”,战场戏靠慢镜头和替身硬撑,失去武侠魂魄。
演技模式化:年轻演员陷入“哭笑表情标准化”表演,角色间缺乏差异(“班儿味儿”过重)。
选角灾难:瘦弱演员硬演女将军(周也《锦月如歌》)、木头演技配玛丽苏剧本(许凯《子夜归》),观众难以代入。
魔改与降智齐飞:原著IP改编丢失精髓(如《锦月如歌》砍女主成长线),反派刻板、主角金手指泛滥,贫困住豪宅等反智设定频现。
台词现代化:古人张口网络用语,韵昧尽失(如《华山论剑》乱入现代梗)。
流量反噬:过度依赖明星引流,但剧情撑不起期待(如《水龙吟》罗云熙状态引担忧)。
讨论空间污染:剧粉常陷入“假书粉”引战、人身攻击的舆论混战,理性讨论被淹没。
演员同质化导致审美疲劳, 年轻演员虽然戏约不断,但演来演去都是那几种模式。哭笑表情、台词节奏太熟悉,角色之间拉不开差距,“班儿味儿”太重,导致观众懒得二刷。
其实也不是观众挑剔,是市场没能给出新鲜感。演员挤在舒适区重复自己,类型剧缺乏突破,最后变成“能看完,但不会再打开”的鸡肋局面。
来源:小王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