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找到省报社的林主编和记者王潇,大肆指责五金厂“扰乱市场”,称俞乐山的管理如同“旧社会的山大王”,还控诉其“拉大贫富差距”;更借着雪竹与俞乐山的关系,刻意挑起王潇的警惕。很快,王潇便在报纸上公开批评五金厂“抢国企人才”“恶意竞争”,舆论风向瞬间逆转。
乔正君一直惦记着回城工作的机会,即便得知县里已敲定提拔工业局副局长高贺,仍未死心——在他看来,调令未正式下发,就尚有翻盘可能。
为抓住这最后机会,他剑走偏锋,打算借舆论向桥头五金厂施压搅局。
他找到省报社的林主编和记者王潇,大肆指责五金厂“扰乱市场”,称俞乐山的管理如同“旧社会的山大王”,还控诉其“拉大贫富差距”;更借着雪竹与俞乐山的关系,刻意挑起王潇的警惕。很快,王潇便在报纸上公开批评五金厂“抢国企人才”“恶意竞争”,舆论风向瞬间逆转。
这番言论迅速发酵,引发连锁反应。五金厂的老客户纷纷因舆论风险取消订单,打包好的产品积压滞销,工厂再度濒临倒闭。
但俞乐山并没有自乱阵脚,他一边安排工人维持生产,一边组织闲置人员前往市县摆摊自救,心中始终憋着一股劲:“既然能救厂子一次,就能再让它起死回生。”
可现实压力依旧沉重,表面支持五金厂的刘达生市长,在看到报纸批评后迟迟并没有明确表态,让工厂处境愈发艰难。
就在这进退两难之际,盛雪竹想出关键对策:“既然王潇一篇文章能掀起风波,咱们也可以写一篇把话说清楚。”俞乐山虽不擅长写作,却全力配合,由盛雪竹代笔撰写了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讲述他承包工厂的初心、帮扶众人的心愿,以及改革为厂子注入的活力。文章刊登后意外引发市领导关注,刘达生亲自赴桥头大队调研,当众表态:“桥头五金厂通过体制改革激发了活力,希望他们大胆尝试,争做全市改革先锋!”这番话如定心丸般,让五金厂迅速重拾订单与信心。
刘达生的公开支持彻底扭转局势,五金厂不仅成功解围,更成为全市改革样板。而乔正君的算计彻底落空,反倒让刘达生愈发看轻他的能力。他既无管理工厂的本事,也缺乏应对危机的智慧,眼睁睁看着五金厂起死回生,自己的回城希望彻底破灭,刘达生对他的态度也从冷嘲热讽转为完全否定,所有忙活终成泡影。
这场围绕五金厂的较量,最终输赢分明。
乔正君的失败,源于急功近利与能力匮乏——他妄图借舆论投机获利,却低估了对手的智慧与官方的态度。
而俞乐山的胜利,离不开盛雪竹的谋略与自身的坚守。此处,文章的力量尤为凸显:盛雪竹一篇真诚文字,既回击了舆论攻击,又赢得大家伙的认可,印证了复杂人情世故里,沟通与表达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场较量的背后,更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印记。
乔正君的失利,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局限,更映射出当时“个体户”与“体制内”的博弈,他正是那类依赖关系、缺乏实干精神的官员缩影。
而俞乐山与盛雪竹,则展现了靠智慧与协作突破困境的可能:俞乐山从固执己见变得乐于接纳建议,雪竹凭责任心与聪慧成为扭转局势的核心。二人的配合不仅拯救了五金厂,更让桥头村变得生机勃勃。
来源:阿帅DIY弹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