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前,一对男女隔着一扇门,手指缓缓滑过同一块玻璃,呼吸交错间未见任何亲密动作,却让屏幕前的观众集体心跳加速。这不是什么大尺度场景,却成了《入青云》讨论度最高的“撩人”瞬间。
镜头前,一对男女隔着一扇门,手指缓缓滑过同一块玻璃,呼吸交错间未见任何亲密动作,却让屏幕前的观众集体心跳加速。这不是什么大尺度场景,却成了《入青云》讨论度最高的“撩人”瞬间。
“现在的剧,吻戏多得我都看累了。”一位网友在《欢迎来到王之国》下的评论收获了大量点赞。当工业糖精再也满足不了观众,影视创作开始追求更高级的情感表达。
回想《梦华录》里,赵盼儿与顾千帆在华亭县重逢,镜头隔着屏风模糊又朦胧,没有任何肢体接触,却把成年人那种克制又隐忍的情欲表达得淋漓尽致。观众纷纷表示:“这种含蓄的美,比直给的方式更让人心动”。
从“纯爱”到“撒糖”,再到如今的“撩戏”,荧幕上的爱情戏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编剧老师,能不能再加点暧昧戏?”这已成为不少制片人在项目会上的常规要求。微短剧率先尝到了“撩戏”的甜头,当女频短剧制作比例升至75%以上,如何把剧情拍得让人耳热心跳成了数据灵药。
《绯色过浓》在删减大量吻戏后,依然凭借留下的“撩人”戏份引发热议。随后《绿茶小狼狗诱我情深》《坠入春夜》等一系列微短剧,都开始以多巴胺和“撩戏”为主要卖点。
导演鲍维点出关键:“微短剧节奏快、剧情强,人物相对较弱,爱情戏要让人信服,就得靠镜头语言和气氛渲染,强调性张力和多巴胺。”
这类内容之所以能形成“脸红经济”,在于它精准抓住了女性观众的审美需求。曾经的霸道总裁已不再能满足当下观众,女性开始占据情感上的主动权。
“吻戏匠人”徐仁国曾分享过自己的秘诀:角度很重要,直挺挺亲过去万万不可,眼睛看哪、什么时候闭眼、嘴巴什么形状,都要提前计划。 这也反映了拍摄“撩戏”的专业性。
《梦华录》导演杨阳擅长用含蓄手法表现情欲。在一段男女主角温存的戏里,缠绵画面过后,镜头转向一池鱼水,两尾缠绕的鲤鱼暗示着二人的关系,微风细雨,点到即止。 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既优雅又撩人。
拍摄《克拉恋人》时,导演吴强拒绝老套的爱心荷包蛋剧情,要求导具准备一千个爱心荷包蛋,以体现女主角花的心思和时间。 这种对细节的把握,正是“撩戏”成功的关键。
镜头美感需要精心打磨。有导演指出:“环境要有足够的美感,灯光要到位,然后要捕捉演员最投入的状态、最好看的肢体,需要一个一个镜头去磨。”
“撩戏”拍得再唯美,若没有情感支撑,也只是一具空壳。剧本策划大伟强调:“长剧和微短剧的差别是必须有完整的故事链条和人物。观众必须要吃你的人设和情绪铺垫,才能在一段长故事里,对每次暧昧甚至亲热戏实现代入。”
《乌鸦小姐与蜥蜴先生》导演吴强表示,他不再满足于单纯撒糖,而是希望打造一种“酒心糖果”,甜蜜外壳之下包裹着现实人生的平凡与辛辣。 这种转变使作品更具深度。
真实感是“撩戏”成功的关键。无论是《难哄》中桑延将关心伪装成“凑单”,还是《许我耀眼》中许妍在情感关系里的主动,能够引发共鸣的“撩戏”都源于真实的情感逻辑。
聂远在拍摄《延禧攻略》时曾亲自示范如何演绎吻戏,并总结出“女生撩汉的几大技巧”。 但他也强调,这些技巧必须服务于人物和剧情,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当代人的情感观已发生深刻变化。制片人彤彤分析:“当更多女性追求事业和独立能力,她们的感情观就不会是过往的依附式,而是围绕自我进行‘造梦’”。
当下观剧群体也更加多元。长视频的早期用户已成长为社会主流人群,相较于过去偏低幼的内容,这些群体更希望看到表达自我所见所感的内容。
《装腔启示录》《春色寄情人》等作品的成功,证明了熟龄爱情故事已形成稳定受众。 这些剧集精准捕捉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情感渴求。
如今的观众是在信息爆炸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多接触过海外作品,不会用传统观点做价值评判,这为更多元的内容创造了空间。
“撩学”大兴的背后,是长剧集在情感内容领域的市场降温。尤其是进入2024年后,偶像化倾向明显的剧集数据出现明显滑坡,被戏称为“古偶灾年”。
观众对单纯谈恋爱的内容表现出越来越强的钝感。许多大女主题材作品不再以爱情为主线,如《蛮好的人生》中,男主甚至不是女主的恋人而只是合作伙伴。
制片人彤彤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于注重“撩戏”的剧集很像一碗网红餐厅的“漂亮饭”:“它会吸引很多人来打卡、分享图片,甚至前期有热度;但要吸引回头客,就不能只是‘漂亮饭’,还得好吃。”
《狂飙》等剧的成功从侧面说明,真正的好作品最终要靠扎实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心。
未来观众会看到更多创新。导演们已经开始探索“情感+”的复合叙事模式,比如在都市爱情中融入悬疑线索,或借助奇幻设定放大情感冲突。
但无论技术如何变化,核心始终是真实的人物和情感。正如一位导演所说,真正的爆款无需依赖狗血剧情与流量加持,而是要以真实的人物、真诚的情感、深刻的洞察,成为观照现实的一面镜子。
来源:黑米不吃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