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现在这古偶剧,看着热闹,其实早就变味了。观众嘴上不说,心里早就不满了,偏偏粉丝围起来护主,谁敢吐槽谁就被骂。直到官媒一篇文捅出来,大家才觉得,总算有人敢把那层窗户纸戳破了。
你说现在这古偶剧,看着热闹,其实早就变味了。观众嘴上不说,心里早就不满了,偏偏粉丝围起来护主,谁敢吐槽谁就被骂。直到官媒一篇文捅出来,大家才觉得,总算有人敢把那层窗户纸戳破了。
那篇文章一出来,圈内直接抖三抖。白鹿的《白月梵星》、周也的《锦月如歌》,全被拎出来当反面教材。不是说她们演技不行,而是整个剧从根子上就歪了。设定一套接一套,今天穿越明天重生,上一秒系统穿,下一秒灵魂互换,搞得跟拼乐高似的,剧情却空得像被掏过心。你说是甜宠吧,非要加段家国仇恨;说是权谋吧,主角三句话又回到谈恋爱。武侠里塞替身文学,仙侠搞职场宫斗,风格乱成一锅粥。
其实谁都知道,这些剧打的是流量牌。找个爆火网文,找几个热搜常客的演员,再堆点“精美”服化道,一套流程走下来,上线就是收割。可问题是,小说是小说,影视剧是另一回事。文字能写心理活动,镜头可不会读心。原著里一段细腻独白,拍出来变成干瞪眼,观众当然觉得“魔改”。更别说有些导演,连基本历史常识都不讲,商纣王桌上摆A4纸,汉代人吃辣椒炒肉,荒唐得让人笑不出来。
还有那所谓的“古风美学”,现在基本就是滤镜一拉,发饰一堆,衣服五颜六色往身上套,就觉得是“美”了。真论起古典的含蓄、留白、意境,反倒没人琢磨。镜头光知道怼脸拍明星大头,布景像影楼写真,背景音乐一响就是电子合成音,哪有半点东方韵味?说白了,就是用现代偶像剧的壳,套个古装皮,内里全是快餐逻辑。
最要命的是,这些剧根本不听观众的。真正在看剧的人说话没人理,弹幕清一色“哥哥好帅”“美炸了”,全是粉丝控评。制作方一看数据漂亮,以为这就是成功,越拍越敢放飞。久而久之,古偶成了明星人设宣传工具,角色不立,故事不讲,只为让主角全程高光。
可这种繁荣撑不了太久。观众不是傻子,看多了都懂——你这不是拍剧,是搞“偶像养成2.0”。官媒这声喊,像是给行业敲了警钟:再这么下去,文化产品变成工业废料,回头连路都没得走。
你说回归叙事、讲好故事,听着容易,但砸流量、砍人设、动饭圈利益,哪一步不是疼得要命?可不走这一步,古偶怕是真的要凉透了。
来源:小志侃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