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甄嬛传》的人,多半会为流朱的死意难平——这个跟着甄嬛从甄府进宫的丫鬟,性子烈、心又细,对甄嬛的忠心从来不带半点含糊。碎玉轩被封、甄嬛病重到连太医都进不来时,是流朱急得直哭,转头就朝着侍卫的刀上撞过去,用自己的血和命,硬生生逼得太医院敢来诊治。
看《甄嬛传》的人,多半会为流朱的死意难平——这个跟着甄嬛从甄府进宫的丫鬟,性子烈、心又细,对甄嬛的忠心从来不带半点含糊。碎玉轩被封、甄嬛病重到连太医都进不来时,是流朱急得直哭,转头就朝着侍卫的刀上撞过去,用自己的血和命,硬生生逼得太医院敢来诊治。
一条人命只换来几袋药渣,连名字都没留在内务府的账本上。观众在弹幕里刷哭,可剧里甄嬛从此再没提过流朱一句。不是心硬,是怕一开口就牵连九族。流朱知道的事随便抖一件出来,都够甄家掉脑袋。
她撞刀前的那晚,甄嬛高烧说胡话,把温实初送玉壶、装病避宠、皇上冒充果郡王的事全嘟囔出来。守在床边的只有流朱,听没听清都没区别,她拿命换主子活路,就等于把秘密揽到自己身上。人死了,嘴才算真正封住。甄嬛后来连哭都只敢背过身去,怕眼泪被宫女看见,第二天就传到皇后耳朵里。
原著里流朱是夺刀自刎,剧里改成主动撞刀,场面更血腥,也更现实。宫里死个宫女,向来按病殁处理,一卷草席抬出去,坟头都不立碑。乾隆年间有个宫女替主子挡箭,事后皇上只赏了家属十两银子,名字照样没写进档案。流朱没银子也没名,一条命只值几副药,这就是底层人的行情。
甄嬛后来一路高升,却从不给流朱烧纸。不是忘了,是烧不得。御花园角落点三炷香,立刻有人报上去:莞妃私祭无名宫女,心怀怨怼。怎么解释?说丫鬟为救自己而死?那得先解释为什么太医进不来,为什么碎玉轩被封,牵扯下去,温实初、果郡王、皇上都跑不了。索性装冷漠,让时间把流朱磨成一粒尘。
观众替流朱不值,其实甄嬛更不值。她连悲伤的权利都没有,每天醒来先把记忆锁一遍,怕梦里喊错名字。这种日子当娘娘也好,当太后也好,底色永远是灰的。后宫生存第一条:先学会对不起别人。流朱是第一个被对不起的,后面还有眉庄、果郡王、浣碧,一长串名单。
有人觉得甄嬛最后赢了,走到万人之上。可赢的标准是什么?皇上死前拉她的手喊嬛嬛,她背过脸的表情像吞了苍蝇。那一刻她大概想起流朱,想起所有替自己死过的人。他们拿命换来的凤冠,戴在头上比铅还重。午夜梦回,她会不会看见流朱站在床尾,刀口还滴着血,问一句:娘娘,您还记得我的名字吗?
剧里删掉了甄嬛晚年的一段戏:她让小允子偷偷在寿康宫后院栽一株石榴,不结果,只开花。石榴是流朱最爱的树种,甄府旧院就有一棵。她不敢立碑,只能让一棵树替自己记住。树一年年开,她一年年忘,到底谁记住了谁,早已分不清。
看剧的人总问,为什么甄嬛不给流朱一个交代。其实最好的交代就是沉默。把名字咽进肚子,把眼泪咽进肚子,把愧疚咽进肚子,才能活得久一点。这就是皇宫的算法:感情越少,安全系数越高。流朱用死换来甄嬛的生,甄嬛用遗忘换来甄家的活,谁也不欠谁,又谁都欠了命。
下次重刷,别急着骂甄嬛冷血。换你在那个位置,可能连树都不敢种。一条命换几副药,一粒尘埋一座宫,这就是代价。流朱死了,甄嬛活着,两个人都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忠诚。一个忠给主子,一个忠给家族,谁也没赢,谁也没输,只是都回不了头。
来源:青涩铅笔AaS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