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月影视市场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新剧密集开播形成热闹表象,但真正实现口碑与数据双丰收的作品屈指可数。在《许我耀眼》《沉默的荣耀》等少数几部突围佳作之外,另有 5 部剧集因制作粗糙、剧情逻辑缺失、演员表现拉胯等问题集中引发争议,成为观众吐槽的焦点。其中部
10 月影视市场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新剧密集开播形成热闹表象,但真正实现口碑与数据双丰收的作品屈指可数。在《许我耀眼》《沉默的荣耀》等少数几部突围佳作之外,另有 5 部剧集因制作粗糙、剧情逻辑缺失、演员表现拉胯等问题集中引发争议,成为观众吐槽的焦点。其中部分登陆主流卫视的剧集,质量与播出平台的定位严重不符,更让不少观众对影视行业的内容把控标准产生疑问。
《赴山海》:武侠题材失魂,感官体验双重拉胯
作为一部主打武侠内核的剧集,《赴山海》自开播起便因多维度的质量问题让观众直呼 “感官双重受创”。该剧的画面呈现仿佛未经过后期审核便仓促上线,过度白皙的滤镜让整体画面失去真实质感,即便在雨天场景中,画面也呈现出诡异的蓝灰色调,导致演员面部肤色失真,完全看不到正常的肤色层次与光影变化。
在部分特写镜头中,这种视觉违和感更为突出。当镜头聚焦于男主身边的配角时,演员面部妆容显得灰暗不均,仿佛蒙了一层灰尘,而拉高对比度后,角色的嘴唇却突然呈现出异常鲜艳的红色,视觉效果宛如奇幻片中的吸血鬼形象,与武侠剧应有的江湖氛围感格格不入。
场景搭建同样缺乏诚意,主角萧秋水登场的山顶场景,背景中的山水景色模糊不清,边缘过渡生硬,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绿幕抠图的痕迹,丝毫没有自然场景的通透感与层次感。而浣花派所在城镇的全景镜头里,无论是远处的山峦轮廓还是近处的房屋结构,都充满了廉价的塑料质感,线条僵硬且色彩失真。要知道,同为古装题材的《凡人修仙传》即便涉及大量修仙场景,仍坚持采用实景拍摄来保障代入感,而《赴山海》作为更贴近现实江湖设定的武侠剧,却连 “接地气” 的基础场景都无法呈现,直接让观众的沉浸感荡然无存。
声音层面的问题更让观众难以忍受,台词与配乐的混音混乱不堪,完全没有主次之分。在萧秋水进入金银钱庄说出 “夜行不带它,你给我拿好了” 这句台词时,由于收音效果差且配乐干扰,观众若不盯着字幕根本无法听清内容,严重影响剧情理解。而在比拼酒艺的戏份中,背景音乐的音量被调至过高,直接压制了角色的对话声音,即便观众将设备音量开到最大,也需要费力分辨角色所说内容,这种声画不同步的问题,即便在小成本网剧里也较为少见,更遑论《赴山海》背后的制作团队本拥有较强的行业资源。
演员表现同样未能挽救剧集质量,剧中大量小配角不仅外形与角色适配度低,演技更是生硬刻板,肢体动作僵硬如同提线木偶,却占据了不少戏份,进一步拉低了观剧体验。即便是原本拥有一定观众基础的成毅,在该剧中的表现也出现明显退步,其台词呈现方式尤为突出 —— 说话时嘴唇开合幅度极小,发音含糊不清,部分音节被刻意省略,观众听其台词如同猜测谜语,完全无法从声音中感受到角色的情绪变化与性格特点。
打戏作为武侠剧的核心看点,在《赴山海》中却沦为 “特效堆砌的空架子”。剧中打戏全程依赖威亚吊着演员完成简单的飞行动作,角色之间的对打仅靠碰掌、对剑的简单动作来假装 “勇猛”,完全没有设计连贯的招式套路与力量感。更让人费解的是,某段拳法戏份中,演员只需站在原地不动,依靠后期添加的光影特效便能 “击退” 敌人,这种处理方式与当年因打戏敷衍遭骂的《雪中悍刀行》如出一辙,却仍有部分声音称其 “精彩”,这种评价与实际呈现的质量形成强烈反差,让看过《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经典武侠剧的观众难以接受。
剧情逻辑的漏洞更是数不胜数,浣花派遭遇权力帮上门攻击时,门派众人完全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反而采取 “逐个上前送人头” 的方式对抗,明明可以集体抵御却分散行动,最终导致损失惨重。当门派中有人提醒 “内部存在奸细” 时,作为掌门本应立刻重视并展开调查,却以 “歇好再查” 为由拖延,结果直接被奸细下毒,最终被迫撤离,这样的剧情设计不仅不符合常理,更让角色形象显得愚蠢,完全无法让观众产生共情。这部在国内口碑崩塌的剧集,在海外平台 IMDB 上仅获得 3.1 分的评价,成为评分最低的中国剧集之一,其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国内观众的观剧体验,更在海外市场上损害了国产剧集的形象。
《一笑随歌》:古装 IP 变闹剧,剧情演技双翻车
不少观众最初因 “李沁古装回春” 的期待点开《一笑随歌》,却在观剧后被剧集的质量创得身心俱疲。这部打着古装旗号的剧集,实际更像是一部拼凑烂梗、无视逻辑的 “闹剧”,完全将观众的智商抛在脑后。
剧情设定的荒谬程度让人咋舌,女主角付一笑的身份是镇守边关的女将军,这一设定本应展现女性在战场上的果敢与担当,可剧中呈现的却是一个毫无理智的 “恋爱脑” 形象。当敌军即将兵临城下时,她放着早已加固好的城墙不守,执意带领几十名士兵前往敌营,这种明显以卵击石的行为与 “将军” 的身份严重不符,最终导致副将肩部受伤,鲜血浸透铠甲,她却迟迟没有反应过来局势的危险,仍在纠结与男主的私人情感。
在调查内部奸细的过程中,面对眼前清晰的书信证据视而不见,反而轻易相信一个仅认识三天、身份不明的 “江湖骗子”,最终导致军粮被全部骗走,边关士兵陷入饥饿困境。而她在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后,居然转头就与男主角在军帐中陷入谈情说爱的状态,完全不顾及士兵们啃着野菜充饥的惨状,这样的剧情设计不仅违背常识,更颠覆了 “将军” 这一身份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
男主角凤随歌的人设同样令人不适,前一秒还将女主角吊在刑架上用皮鞭抽打,鞭痕交错导致其满身是血,白色衣衫被染成黑红色,甚至渗出血珠滴落在地面,下一秒却能毫无愧疚地抱着女主角说 “我心疼你”,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完全不是所谓的 “相爱相杀”,反而更像是 “家暴者假装深情” 的恶劣戏码,传递出扭曲的价值观,让不少观众看得怒火中烧,直言 “想冲进屏幕纠正角色的三观”。
作为剧集的核心演员之一,李沁的表现较其早年作品出现明显退步,这成为观众吐槽的另一焦点。在《楚乔传》中,李沁饰演的元淳公主黑化时,即便没有激烈的嘶吼,仅通过眼神中传递出的恨意与痛苦,就能让观众深刻共情,展现出较强的情绪感染力。但在《一笑随歌》中,李沁的面部状态僵硬异常,宛如被胶水固定一般,苹果肌肿胀得发亮,即便做出皱眉的表情,额头也看不到丝毫纹路,说话时嘴角还会不自觉地歪斜,完全无法通过面部表情传递角色情绪。
在角色遭遇好兄弟背叛被捅刀的戏份中,李沁仅能瞪大双眼,面部毫无波澜,双手垂在身侧没有任何挣扎动作,如同 “木头人被扎” 一般,观众完全感受不到角色应有的痛感;而在看到死士营的孩子失去生命时,她的眼神空洞无神,仿佛尚未睡醒,只能通过扯着嗓子大喊 “你们怎么能这样” 的方式来假装难过,声音里没有丝毫哽咽,这种流于表面的演技与角色所需的情绪深度相差甚远。
对比同期其他古装剧演员的表现,这种差距更为明显 —— 刘诗诗在《一念关山》中饰演的任如意,身着红衣手持长剑,仅靠眼神就能传递出凌厉的杀气,即便站在原地不动,也能让人感受到角色的气场;杨幂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 “挖眼” 的戏份,即便眼泪不多,却能通过微颤的嘴唇与泛红的眼眶,将角色的绝望感精准传递到观众心中。相较之下,李沁在《一笑随歌》中的表现,别说驾驭 “女将军” 这样的复杂角色,就连村口吵架的大妈在争执时所展现出的情绪层次都比她丰富。
剧集的制作水准同样敷衍到极致,甚至不如部分优质网剧。在某段戏份中,女主角前一天额头受伤流血,出血量之大宛如喷泉,顺着脸颊滑落浸湿衣领,可到了第二天的剧情里,她的额头却白净得能反光,完全看不到任何伤口痕迹或结痂,这种明显的穿帮让观众质疑 “伤口是被后期 P 掉了吗”。打光更是灾难级别的存在,夜间戏份黑暗到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观众只能依靠声音来分辨角色;而白天的戏份又过于明亮,阳光直射在演员脸上,导致李沁脸上的油光、陈哲远的抬头纹被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毫无美感可言。
更离谱的是剧中的血腥镜头处理,鞭打戏份中的血痕颜色如同番茄酱一般,呈现出不自然的亮红色,毫无真实感;捅刀戏份中的血液顺着衣服流淌,形成块状污渍,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不仅没有达到 “刺激” 的预期,反而让人感到恶心。不少观众猜测,导演或许从未拍摄过古装偶像剧,误以为 “使用大量血浆” 就是 “有张力” 的表现,完全忽略了镜头语言的合理性与美感。
《宴遇永安》:喜剧美食变寡淡,结局设计引众怒
这部以 “古装喜剧 + 美食” 为卖点的剧集,本应凭借轻松的氛围和诱人的美食场景吸引观众,可实际呈现的效果却让观众从头尬到尾,尤其是女主角的表现与大结局的设计,更是让不少追完剧的观众直言 “气到想顺着网线找编剧理论”。
剧情的无聊程度堪比 “看着油漆慢慢变干”,作为一部古装言情剧,却将 “恋爱” 线拍成了毫无新意的流水账。男女主角的相遇与发展完全照搬老套套路:第一次见面是在市集上意外撞个满怀,女主角手中的糖葫芦掉在地上摔碎,糖浆粘在男主角的衣摆上;第二次是男主角在客栈英雄救美,击退骚扰女主角的地痞,却不小心被刀划伤手臂;第三次则是因暴雨冲毁道路,两人被迫同住一个客栈房间,分睡在桌子两侧,这样的情节组合能让观众提前猜到每一个走向,毫无新鲜感可言。
除了主线剧情缺乏创意,剧中还穿插了大量无关紧要的配角支线,比如女二号与男三号之间的狗血纠葛。女二号本是富家千金,却因家族恩怨被迫嫁给男三号,婚后发现男三号心中有白月光,两人因此频繁争吵,这段支线不仅与主线剧情关联度低,还足足拖沓了五集篇幅,到最后都没有交代清楚两人产生矛盾的核心原因 —— 是因为白月光的存在,还是因为家族利益的冲突,完全是为了凑集数而强行加入的内容,进一步稀释了主线的叙事节奏。
更让观众无法接受的是,女主角的核心目标本是 “寻找回归现代的方法”,前期剧情中她还会四处打听穿越的线索,甚至研究古书中的奇异记载,可剧情推进到中途,她却突然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与男主角搞暧昧上。而这些暧昧戏份的拍摄同样毫无亮点,清汤寡水毫无张力,既没有让人心动的眼神互动,也没有细腻的情绪铺垫 —— 两人一起逛市集时,只是简单地并肩走路,没有任何肢体接触;一起吃饭时,也只是沉默地夹菜,没有一句情话或玩笑,不少观众表示 “好几次看着看着就差点睡着”。
如果说日常剧情只是无聊,那大结局的设计简直是 “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前面三十多集铺垫的 “女主角身世谜团”,暗示她的家族与皇室有关,甚至可能影响朝代更迭,可在揭晓时居然轻描淡写,仅靠一个路过的老太监随口说 “你母亲曾是宫中贵人” 就完成了交代,完全没有辜负前面几十集的铺垫,让期待真相的观众倍感失望。
反派角色策划了许久的 “谋反阴谋”,前期通过收买官员、囤积兵器等情节渲染紧张感,最终居然因为 “看到百姓流离失所而突然良心发现”,主动带着兵器前往皇宫自首,整个过程没有一场像样的对决,也没有逻辑清晰的反转,让反派的存在显得毫无意义。男女主角历经重重波折,好不容易突破家族反对的阻碍确认彼此心意,却因为 “男主需镇守边疆” 而选择分开;好不容易等到男主归来,解开身份谜团,终于有机会走到一起,女主角却突然在一场雷雨中穿越回现代,只留下男主角一个人在古代站在雨中孤独凝望。
即便后续剧情补充了 “男主角带着记忆来到现代” 的情节,通过一张泛黄的照片找到女主角,可观众都清楚,现代的这个身体早已不是古代那个与女主角共同经历风雨的他。当剧终男女主角在现代的咖啡馆相视一笑时,不少观众表示 “完全不知道该感动什么”,甚至有人直言 “追了三十多集,就为了看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结局?”
女主角王影璐的表现,成为这部剧的另一大劝退点,不少观众认为她是 “近几年看剧遇到的最让人出戏的演员”。暂且不论长相审美差异,王影璐的外形本身就缺乏古装剧所需的氛围感,现代感十足的五官与古装造型搭配显得违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在剧中的表情管理 —— 频繁做出夸张的面部动作,哭戏时五官挤成一团,眼睛眯成一条缝,眼泪没掉几滴,鼻孔却先放大三倍,鼻翼不停抽动;笑起来时嘴角歪斜到耳根,露出牙龈,明明是甜宠戏份,却演出了反派阴谋得逞的既视感,与角色的 “可爱少女” 气质完全不符。
除了表情管理问题,王影璐的演技也流于表面,在被绑架的戏份中,她被绳子绑在柱子上,眼神里看不到丝毫恐惧,反而显得十分平淡,甚至还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与男主角告白时,语气如同念课文一般生硬,语速均匀没有起伏,连害羞时低头、紧张时攥手等细微的情绪变化都无法呈现,完全无法让观众代入角色的情感世界。
《猎豹》:军旅题材失专业,献礼剧成 “表情包合集”
作为湖南卫视播出的建军百年献礼剧,《猎豹》本应凭借军旅题材的严肃性与正能量吸引观众,可实际播出后,却因质量问题让满怀期待的观众 “空欢喜一场”,甚至被调侃为 “杨烁油腻表情包合集 + 小学生过家家式任务现场”,不少观众边看边在社交平台吐槽 “编剧恐怕从未见过真正的特种兵,连基本的军旅常识都没有”。
杨烁在剧中饰演猎豹突击队大队长凌峥嵘,这个角色设定本是铁血硬汉,可杨烁的呈现却让角色完全走样。从外形来看,他穿着作战服时,腹部明显凸起,几乎要将衣服的纽扣撑开,胸线甚至比旁边的女队员还要明显,腰间的皮带松垮地挂着,完全没有特种兵应有的精干与利落,反而让人联想到 “混入部队的包工头”,尤其是他走路时习惯性挺胸凸肚的姿态,与军人的挺拔站姿相去甚远。
表情管理同样拉胯,在某次队员进行高台滑降训练时,队员的下降速度过快,绳索晃动幅度较大,眼看就要撞到岩壁发生危险,杨烁饰演的大队长却依旧保持着类似《欢乐颂》中小包总那样的歪嘴笑,嘴角微微上扬,眼神飘忽,丝毫没有展现出对队员安全的担忧,也没有体现出指挥官的沉稳与果断。弹幕中满是观众的质疑:“这到底是来部队视察工地,还是来带队训练的?队员都快出事了还在笑,太不专业了。”
台词表现更是糟糕,那句本该充满力量感的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被杨烁念得含糊不清,仿佛嘴里含了口痰,还夹杂着刻意的气泡音,每个字都拖得很长,语速忽快忽慢毫无节奏。观众若不凑到屏幕前仔细听,根本无法听清完整内容,不少人调侃 “特种兵执行任务前,是不是还得先给大队长配个助听器,不然根本听不清指令”。
剧情的合理性同样经不起推敲,充满了违背常识的设计。剧集开头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武警部队全员出动,身着防弹衣,手持盾牌,不仅进行危化品检测,还准备了爆破设备,甚至出动了直升机在空中盘旋,让观众以为即将处理重大紧急事件,比如恐怖袭击或危险品泄漏。可折腾了半天,最终的任务居然是 “护送高考试卷”,这样的反差让观众直呼 “小题大做”,完全不符合军旅剧应有的专业调性,也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设定。
隧道救援的戏份更是离谱,在疏散人群的过程中,剧组刻意将演员史彭元饰演的角色与车祸司机落在后面,两人看到有乘客被困在变形的车辆中,好心上前帮忙撬开车门,却被剧中的突击队队员一脚踹开,队员还厉声呵斥 “别碍事”,这样的情节设计完全违背了军人 “保护群众” 的核心宗旨,也让 “猎豹突击队” 的形象沦为笑柄,被观众吐槽 “分明是草台班子,连基本的救援流程都不懂”。
在处理危化品泄漏的情节中,剧中角色连泄漏气体的性质都没有确认,没有使用检测仪进行检测,现场群众也没有完全疏散干净,仍有老人孩子留在附近,就直接点燃炸药引爆了危化品,爆炸产生的火焰与浓烟瞬间笼罩了整个区域。这样的操作完全不符合专业流程,不少观众质疑 “编剧是不是以为爆炸就像放烟花一样简单,完全不考虑爆炸后的毒气扩散和人员伤亡后果?” 甚至有退伍军人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剧中角色连枪口都没对准靶心,射击姿势错误,这样的训练水平恐怕连过家家都不如,完全是在抹黑军人形象。”
角色塑造方面同样集体翻车,蒋璐霞饰演的教导员,本应是智勇双全、兼顾纪律与人文关怀的形象,可剧中却被写成了 “矫情的指挥官”。在隧道救援的关键场景中,她全程只会站在一旁喊 “服从命令”,看到有群众被困在车底,也不允许队员前去救援,反而强调 “先完成上级任务”,完全不顾及受困群众的安危,这种设定不仅与角色身份不符,更违背了 “人民至上” 的基本准则。
史彭元饰演的新兵,作为成长型主角,本应展现出军校生的专业素养与成长轨迹,可剧中的他在救人时只会盲目地用石头砸车玻璃,没有任何合理的操作,比如寻找安全锤或使用专业工具,完全沦为推动剧情的背景板工具人,毫无角色魅力可言,甚至在团队会议中也没有一句台词,只是站在角落发呆。
杨烁饰演的大队长则充满了人设分裂,一会儿违反军纪驾驶军用车辆在公路上超速行驶,甚至闯红灯,理由是 “赶时间”;一会儿又盲目服从明显错误的指令,比如在没有确认目标的情况下下令射击,完全没有展现出 “铁血大队长” 应有的决断力与判断力,全程像个被剧情推着走的木偶,缺乏自主意识。
讽刺的是,这部剧在一些细节上反而做得相对专业,比如战术手语的使用规范,队员之间通过手势传递 “发现目标”“保持警戒” 等信息,动作标准;泥潭训练的场景呈现也较为真实,演员浑身沾满泥浆,在泥水中完成匍匐前进等动作,可这些小细节的用心,在关键剧情的逻辑漏洞面前完全不值一提,就像用山珍海味炒出了一盘糊菜,白白浪费了前期的准备。目前这部剧在总局的收视榜上排名垫底,仅 0.23% 的收视率,这样的成绩被观众认为 “一点都不冤枉”。如果观众只是想收集杨烁的歪嘴笑表情包,或许还能刷两集找找乐子;但若是想观看一部正经、专业的军旅剧,观众普遍建议 “赶紧换台,别浪费时间”。
《依依向北风》:知青题材变狗血,年代感与演技双缺失
作为央视黄金档播出的知青题材剧集,《依依向北风》本应凭借严肃的题材、深刻的时代内涵吸引观众,可实际播出后,仅两集就让不少观众产生换台的想法,豆瓣 4.7 分的评价毫无水分,完全反映了剧集的真实质量。
演员年龄与角色设定的严重不符,成为该剧最明显的硬伤。45 岁的何明翰在剧中饰演十六七岁的知青,即便通过厚重的刘海和浅色妆容修饰,他眼角的皱纹也清晰可见,尤其是笑起来时,鱼尾纹深度堪比 “爷爷锄地用的锄头把”,皮肤松弛没有弹性,从外形来看,完全不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反而更像是带领知青下乡的老干部,每次镜头给到他与其他年轻演员同框时,年龄差带来的违和感都十分强烈,让观众难以产生代入感。
34 岁的菅纫姿则在剧中饰演 18 岁的高中生,为了贴合角色年龄,她刻意做出耷拉着脸、眼神躲闪的表情,试图营造青涩感,可眼神中无法隐藏的成熟感却暴露了真实年龄 —— 她的眼神过于锐利,没有少女的懵懂与纯真,反而带着职场女性的干练,与何明翰同框时,两人之间的互动更像是 “长辈与晚辈”,完全没有同龄人的默契与青涩情愫。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28 岁的张可盈与 45 岁的何明翰在剧中饰演情侣,两人实际年龄相差 17 岁,当镜头呈现两人在田埂上牵手散步、在麦垛旁谈心的场景时,不少观众直言 “总忍不住觉得这是‘母子’在互动,完全没有情侣的甜蜜感”,尤其是何明翰称呼张可盈 “小丫头” 时,这种违和感达到顶峰,严重影响剧情的情感传递。
服化道的设计同样脱离时代背景,完全是一场 “脱离现实的精致秀”。剧集背景设定在 1970 年代,当时的知青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农业劳动,生活条件艰苦,皮肤长期暴露在阳光下会显得黝黑粗糙,衣服也会因频繁劳动而磨损、沾满泥土。可剧中演员却个个妆容精致 —— 张可盈的玫红色眼影、假睫毛清晰可见,眼尾还贴着亮片,丝毫没有被风吹日晒的痕迹;菅纫姿的粉底细腻得看不见毛孔,即便在田间劳动后,脸上也没有一丝汗水或灰尘,皮肤状态宛如现代都市女性刚从美容院出来。
即便剧情设定中演员刚从地里干完农活回来,他们的衣服上也看不到半点泥星子,袖口和裤脚都平整如新,甚至没有褶皱;头发更是油光水滑,用发胶固定得一丝不苟,完全没有劳动后的疲惫与狼狈。知青宿舍的场景同样不符合时代特征,院墙干净得如同刚刷过油漆,没有一点污渍或划痕;木质桌子表面光滑,没有丝毫剥漆的痕迹,甚至能反光;门帘是崭新的蓝色粗布,没有因时间久远而泛黄或磨损,这样的环境哪里像是艰苦岁月中的知青住处,分明是摄影棚里精心布置的 “样板间”,完全失去了年代剧应有的真实感。
剧情内容更是与 “知青题材” 的核心内涵背道而驰,本应聚焦 “知青奉献与奋斗” 的故事,展现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开荒种地、建设乡村的经历,却沦为满屏狗血的三角恋。剧中设计了 “姐妹俩争抢同一个男人” 的情节 —— 女主角与妹妹同时喜欢上何明翰饰演的男知青,妹妹为了争夺爱情,故意在女主角的农具上做手脚,导致女主角在劳动时受伤;女主角则在妹妹生病时故意不给她送药,两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充满了负能量。
男二号还心甘情愿地为女主角 “接盘”,即便知道女主角喜欢别人,也愿意照顾她的生活,甚至在女主角怀孕后表示 “愿意当孩子的父亲”;剧中还加入了未婚先孕、难产去世等俗套的苦情戏码,将严肃的知青剧拍成了毫无营养的肥皂剧。田间劳动的场景本应是展现知青奋斗精神的关键,可在剧中却沦为 “谈恋爱的背景板”—— 知青们在劳动间隙不讨论农活技巧、不交流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反而扎堆聊八卦,讨论谁和谁走得近;甚至有人为了与恋人约会,故意拖延劳动进度,谎称 “身体不舒服” 躲在树荫下聊天,这样的情节设计完全扭曲了知青的形象,也违背了时代背景的真实情况,剧中的知青更像是 “穿越到过去的偶像剧主角”,而非真正经历过艰苦岁月的年轻人。
张可盈在剧中的表现,进一步拉低了剧集质量。作为星二代,她在剧中的戏份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几乎每集都有大量镜头聚焦于她,可演技却毫无亮点,完全撑不起角色。生气时只会瞪大双眼,眼球布满红血丝,却没有愤怒的情绪传递;委屈时则噘着嘴,下巴微微颤抖,表情僵硬如同蜡像,缺乏细腻的情绪变化;在饰演母亲病逝的戏份时,她跪在地上干嚎了半分钟,双手拍打地面,却没有掉一滴眼泪,声音洪亮却没有悲伤的质感,完全无法传递出角色的悲痛。
与老戏骨刘佩琦的对手戏中,这种差距更为明显 —— 刘佩琦饰演的村支书在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时,没有大喊大叫,只是眼神空洞地坐在椅子上,手指微微颤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不落下,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展现出角色的压抑与痛苦;而张可盈则如同 “木头人” 一般,站在刘佩琦身边,除了机械地重复 “叔,你别难过”,没有任何情绪反馈,完全无法跟上老戏骨的节奏,只能通过表面化的动作完成表演。
更让观众不满的是,张可盈饰演的角色本应呈现出知青的朴素与坚韧,可剧中她的衣着始终保持整洁,甚至比其他演员的服装更精致,在集体劳动时,别人都穿着补丁衣服,她却穿着崭新的碎花衬衫;在大家都吃窝窝头时,她的镜头里却出现了白面馒头,这种 “特殊待遇” 让观众质疑 “这是不是‘资源咖’的特权”,完全破坏了剧集的整体协调性。知青题材本身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可《依依向北风》却将这一题材糟蹋得面目全非。该剧开播后收视率从 2.6% 跌至 1.8%,甚至有观众在官方账号下留言呼吁 “下架”,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咎由自取。
来源:抚速闻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