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知府马宁远与两个知县,带着官兵踩踏青苗,逼着浙江百姓改稻为桑。
杭州知府马宁远与两个知县,带着官兵踩踏青苗,逼着浙江百姓改稻为桑。
并在一群老百姓面前放狠话,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话让人听着,非常刺耳。
那么马宁远是为了升官发财,才这么拼命吗?
其实他是为了自己的恩人分忧,才这么做。
在他心中,报效朝廷与报答胡公,是一体两面。
这个对胡宗宪忠心不二的马宁远,最终却被胡宗宪亲自送上断头台。
他到死都跪在胡宗宪面前,坚信自己的一片丹心。
胡宗宪这么做,不是简单的推卸责任,
而是自己“老实人”部下在波诡云谲的官场中,因触犯了三大铁律,而必然迎来的悲剧结局。
马宁远,一个标签鲜明的人物。
老实巴交的乡下读书人,靠勤勉中了举,得了官,又因修海塘的实绩,被浙直总督胡宗宪看中,破格提拔为杭州知府。
在他心里,胡部堂是伯乐,是恩师。
只知蛮干,不悟“道”之反者
“改稻为桑”的国策一到浙江,胡宗宪明白这是一条死路,所以拖着不办。
可手下的马宁远却不了解胡宗宪的想法,一心要为恩人办事,让他好过关。
马宁远带着官兵,去踏农民的青苗,还在百姓面前,放狠话。
这话听着,为了完成上级任务,似乎不惜一切代价。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为官一任,若眼中只有“政策”,而没有“人”,那就已经从“父母官”沦为了“酷吏”。
《道德经》有云:“反者道之动。”
一个聪明的执政者,懂得在推行政策时,时刻观察民情反馈,适时调整,防止事物走向反面,引发动荡。
戚继光带兵阻止踏苗,就是看到了,这种极端手段会官逼民反。
但马宁远看不到。
他一腔热血地想用“杀一儆百”来推进国策,把为民请命的齐大柱抓了起来,企图用强权扫清障碍。
他以为这是在为胡宗宪分忧,却不知这是在为胡宗宪,也为自己,埋下了一颗巨大的雷。
他的一味蛮干,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不合格的“工具”,既无法真正完成任务,又彻底失去了民心,进退失据。
只会听话,不辨“白”与“黑”
踏苗受阻,马宁远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跑到胡宗宪面前诉苦。
他满心以为“家长”会支持自己,没想到胡宗宪非但没挺他,反而让他“去把大堤看好”。
胡宗宪是明白人,他深知,“改稻为桑”在浙江已经被郑必昌、何茂才以及宫里杨金水这伙人,玩成了另一场游戏。
他们意在借此机会,低价兼并农田,控制桑丝源头,中饱私囊。
国策是幌子,捞钱才是真。
可惜,马宁远的政治智商,理解不了这一层。
于是,当郑、何、杨三人联手蛊惑他,要他去做“毁堤淹田”这件亘古未有的伤天害理之事时。
这个“老实人”竟然信了,而且去做了!
他或许在心里,把儒家“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曲解成了“既然是上面的命令,再难再坏我也得去做”的愚忠。
胡宗宪曾怒斥他不好好读左转,其实是马宁远这个人,做官不动脑子,没有底线。
他天真地以为,“听话”就能向上爬,殊不知在更高阶的玩家眼里,他这种“老实人”,正是最适合用来干脏活、顶黑锅的完美人选。
只知忠心,不顺“民心”大道
九个县的河口被炸开,无数百姓家园尽毁,生灵涂炭。
直到这时,马宁远才被巨大的负罪感压垮,向胡宗宪和盘托出。
他最后的心愿,是希望用自己的死,换部堂大人的平安。
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份“忠心”?
从个人情感看,马宁远对胡宗宪,确实至死不渝。
马宁远是一个死读书的,所以他的为官之道,是狭隘的、愚昧的。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对马宁远而言,“忠心”执行上级命令,就是他以为的“捷径”。
而他炸毁大堤的行为,正是为自己,炸出了一条万劫不复的“绝径”。
他始终不明白,或者说来不及想明白一个根本道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成大事的根基,不在上司的褒奖,而在百姓的拥戴。
任何政策的推行,如果以鱼肉百姓为代价,那就是在动摇国本,注定失败。
胡宗宪的谋事之道是“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这个“应该”的尺度,就是良知,就是民心。
马宁远的所作所为,唯上不唯下,视百姓如草芥,这已经彻底违背了为官的大道。
他的“忠心”,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看似炽热,实则冰冷,且毫无价值。
结语:君以此兴,必以此亡?良知是为官的轴心
马宁远之死,表面看,似乎是《左传》那句“君以此兴,必以此亡”的应验。
他因胡宗宪的赏识而崛起,最终也因卷入,胡宗宪所在的权力漩涡而丧命。
但深层次看,他的死,是因为他触犯了官场的三大天条。
蛮干而不反思,盲从而不辨析,忠君而不顺道。
胡宗宪必须杀他。
不杀,无以平民愤;不杀,无以正纲纪;不杀,胡宗宪自己,也无法在这场巨大的政治风波中脱身。
马宁远成了各方势力博弈中,必须被抛出去的弃子。
刘和平先生给马宁远贴上“老实巴交”、“乡下人”的标签,意味深长。
这些特质本不是原罪,但当它们与权力结合,缺乏智慧和良知的引导时,就会酿成巨大的灾难。
无论你的出发点多么纯粹,无论你对上级多么忠诚,都必须守住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良知。
忠心与人心,需要平衡。而平衡的那根轴心,永远是天理,是公道,是万千黎民百姓的生死福祉。
失了这根轴心,再大的忠心,也终将坠入深渊。
来源:落水的焱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