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现在的古偶剧,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文|南风
编辑|娱叔
相信不少人都见过这样的吐槽:现在的古偶剧越拍越烂。
只是这些评论不是被粉丝的欢呼给淹没,就是被粉丝的抨击所打垮。
很长一段时间,古偶剧市场都呈现出一种极为“繁荣”的景象。
可官媒的一篇文章,让这种虚假的繁荣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网友直呼:终于有人替我们说出心里话了!
打开现在的古偶剧,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倒不是剧情有多高深,内核有多玄奥,纯粹是设定太过复杂,逻辑太过破碎。
就像某些剧,本来描述一段甜甜的恋爱就好,非要再添加一些奇怪的东西。
又是宗门恩怨,又是三角虐恋,有时候还得加入一些替身文学。
仅仅是开头部分,人物关系就复杂得要命,反倒是有效的剧情少得可怜。
当然大家也都知道,不搞这些花活的话,看起来就没什么意思了。
但搞花活可以,最起码要符合剧的调性,符合基本的逻辑。
某些武侠题材里强行加个重生,某些甜宠剧里非要塞个复仇,非常破坏影视剧的整体性。
有时候很多设定好像就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光是穿越就分成了“今穿古”“古穿今”“书穿”“系统穿”等等。
不是说不行,这些设定被大众喜欢本身肯定是有一定的独到之处的。
可问题是,用复杂设定的组合来掩盖内容的千篇一律,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就好像央媒点名的那些白鹿的《白月梵星》和周也《锦月如歌》等剧,设定就完全不同。
但整体看下来,就总感觉说不出来的相似。
要么是先婚后爱,要么是复仇打脸,要么就是拯救苍生……
总是就那几种故事模板,几十上百部剧轮番地拍。
这些模板之所以成为模板,就是因为它们受到观众喜爱。
但再怎么喜爱,也架不住反复又反复地看,这样是会审美疲劳的。
现在有些古偶剧,更像是工厂流水线加工出来的商品,逐渐丢掉了“魂”。
上述的那些设定复杂、内容古板的问题,就是因为对于原作的改编失效。
不少人都会觉得,制作古偶剧有一个万能的公式:
改编那些被市场验证过的爆款网文,让一些流量好的明星出演,成品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观众明白,导演更明白,但道理归道理,实操起来要注意的事情可就多了。
有人觉得,既然原著就够好了,为什么不直接按照原著拍摄呢?
因为网文和电视剧作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本身有着很大的差距。
想要让一个文字作品变成影视作品,必然要经历改编的过程。
就好比原著中一句“他呆立当场,心想”然后后边接一大段文字。
这种情况想要在影视剧中表现出来,不仅要删减,还需要进行改编。
改编不好的话,就会成为观众口中的“魔改”,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就算能够将这些文字和影视之间的差异改编好,还有第二关在等着导演,那就是文化底蕴。
对于古偶剧来说,文化底蕴是必不可少的。
商纣王的桌子上不会出现纸,唐朝的百姓也不可能会吃辣椒。
当然这些细节导演注意不到的话,观众也很难发现端倪。
但文化底蕴影指的可不只是历史文化。
古偶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古典之美。
对于古典美学的审美文化,才是很多人所欠缺的。
并非穿一套好看的现代版古风衣服,配上一些复杂的步摇发簪就是美。
审美是有一定门槛的,拍摄古典美则需要更高的门槛。
服装款式,妆容发型,还有背景颜色甚至镜头焦距,都对展现古典美有不少的影响。
不理解古典美的底层逻辑,那么拍出来的东西,只能说是披着古装的现代剧。
光明网 文
如果功力更低一些的导演,可能连这种“古装现代剧”都拍不好。
因为即使是现代爽剧,也有着自己的一套底层逻辑存在。
什么时候复仇,什么时候反转,什么时候升华,都需要精心设计。
否则文化程度不够的话,拍出来的东西可能既没有古典的美,又没有通俗文学的技巧,整个就是四不像。
有些人可能会说:就算内容不够有文化,那么多人爱看就说明足够成功。
但就像官媒说的那样,这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这些爱看的人可能并不关心这些古偶剧究竟拍了些什么。
现在的古偶市场,逐渐向着以“饭圈”为主导的畸形生态发展。
真正的观众的声音很容易就淹没在了粉丝的狂欢声中。
这样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作品方得不到真正的市场反馈。
粉丝们其实很单纯,他们关心的从来都是自己所追的明星。
因此他们的反馈,也只会围绕着有没有把主角拍好看展开。
在这种充满噪音的虚假反馈中,古偶剧逐渐成为饭圈粉丝的“特供品”,成为专注于塑造明星而非角色的“广告”。
久而久之,本该作为文化产品出现的古偶剧,就会逐渐失去其自身的文化价值。
这对于一个企图长久发展的产业来说,无异于是在“自断生路”。
虽然古偶圈这种畸形的生态已经形成很久,可想要突围也并非无望,谜底就在谜面上。
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故事回归叙事本身,把精力放在打磨剧本上。
还有就是导演编剧等制作人,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需要真正去从根源理解究竟何为古典美,何为东方美,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素材。
最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摒弃饭圈逻辑,让影视剧回归艺术品的本身。
当然说起来简单,可想要真正做到,恐怕不付出一些代价,是很难办到的。
官媒的批评不是在否定古偶剧,而是希望这个赛道能够良性发展。
观众也从来都不排斥古偶剧,排斥的是那些粗糙的演技、套路的剧情和混乱的饭圈生态。
古偶剧应该挖掘传统文化、讲述精彩故事,而不是沦为流水线产品。
现在流量的游戏也玩得差不多了,是时候让古偶剧回归文化本身了。
部分参考资料:
古偶剧:陷在偶像陈列与设定堆砌里——中国青年网
被抛弃的古偶,搞“经商101”有用吗?——1905电影网
现偶、古偶狂轰滥炸:它们负责造梦,却鲜少落地——青瞳视角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