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长苏在江面上救下卓青遥那看似偶然的举动,实则暗藏着他复仇大计的深远谋划,绝非简单的江左盟宗主侠义心肠的体现。这看似平常的救援,是他精心布局的复仇棋局中精准落下的第一枚棋子。
梅长苏在江面上救下卓青遥那看似偶然的举动,实则暗藏着他复仇大计的深远谋划,绝非简单的江左盟宗主侠义心肠的体现。这看似平常的救援,是他精心布局的复仇棋局中精准落下的第一枚棋子。
通过保住庆国公案的关键人证,他巧妙地挑动了誉王与太子之间激烈的党争矛盾。庆国公的倒台,无疑会削弱誉王在军方的势力,为后续他扶持靖王上位、翻出赤焰旧案这一宏大目标,稳稳地铺好了第一块至关重要的多米诺骨牌。
可以说,这场所谓的“救人”行动,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算计周密的政治博弈。
卓青遥护送的那对老夫妇,绝非普通的路人甲乙。他们手中握着的,是足以扳倒庆国公的铁证,是能将庆国公罪行公之于众的关键所在。
梅长苏救下他们,就如同紧紧握住了引爆庆国公案这颗定时炸弹的钥匙。这一步棋,直直地戳中了誉王与太子党争的核心痛点。
庆国公的“侵地案”,表面上看不过是地方权贵仗势欺压百姓的寻常恶行,可往深了探究,这实则是对梁帝推行新政的公然挑衅。
梁帝推行新政,核心目的在于收拢地方权力,抑制权贵势力过度膨胀,以巩固皇权。而庆国公肆意侵占民田,无疑是在公然打皇权的脸。
然而,此案若想顺利翻案,那对老夫妇作为人证必须到场作证。否则,以誉王的权势,完全有能力凭借手中的权力将这股风波强行压下。他可以私下对老夫妇进行补偿,也可以销毁相关证据,让一切看似从未发生过。
梅长苏救下卓青遥和人证,这一举措直接切断了誉王“压案”的任何可能。只要人证能够顺利抵达金陵,庆国公案就必然会被摆到台面上,摆在众人眼前,誉王就算想保庆国公,也根本保不住。
这哪里是什么江湖势力干预朝堂事务,分明是梅长苏精准地掐住了党争的“证据命门”,让誉王在这场争斗中陷入被动。
不仅如此,梅长苏选择在江面公开与双刹帮对峙,而不是暗中悄悄救人,这其中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双刹帮是誉王为了保住庆国公,特意找来的“杀手”。梅长苏当众震慑双刹帮,让季赢吓得发抖,乖乖顺从,还承诺“开春前不下水”。这一举动,一方面是对誉王的直接威慑。
他向誉王传递了一个明确而强烈的信号:你派来的人,我想动就能动,你根本无法阻止。这让誉王意识到,有一股新的势力正在崛起,并且有能力干预他的计划,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
另一方面,这也是为梅长苏后续入京做铺垫。江左盟的江湖威慑力通过这次事件迅速传到了金陵。
当梅长苏以“养病”为名进入金陵时,无论是誉王想要拉拢他,还是太子想要提防他,都不会仅仅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谋士看待。这场救人行动,提前为他塑造了一个“有实力影响朝局”的形象,让他在金陵的复杂局势中,有了更坚实的立足之本。
梅长苏把目光紧紧锁在庆国公身上,可绝不是出于什么“替天行道”的侠义情怀。他心里清楚,庆国公对于誉王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庆国公是誉王在军方唯一的依靠。
打掉庆国公,既能实实在在地削弱誉王的实力,又能巧妙地倒逼梁帝启用向来“中立”的靖王,这才是他当初救下卓青遥背后隐藏的深层目的。
祁王案发生之后,大梁的朝臣们对“支持皇子”这件事都唯恐避之不及,毕竟谁也不想重蹈林燮的覆辙,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可庆国公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毅然决然地站在了誉王这一边。
这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忠心,而是他自身能力平庸,爵位也低微,只是个二品军侯,若不依靠誉王,根本无法获取更多的利益。对于誉王而言,庆国公就是他在军方唯一的“代言人”。
太子那边有谢玉,谢玉身为宁国侯,掌管着京畿的兵权,实力不容小觑。而誉王这边,就只有庆国公能拿得出手。一旦庆国公倒台,誉王在军方就如同一只失去了爪牙的老虎,威风不再。
在和太子进行“兵权博弈”的时候,也再也无法与之抗衡。梅长苏救下人证,就如同亲手拔掉了誉王的“爪牙”,让原本势均力敌的党争天平,开始向“太子占优”的方向倾斜。
而太子一旦势力过强,梁帝必然会心生忌惮,为了制衡局势,必然会寻找第三方力量,这就给了一直默默无闻的靖王一个绝佳的机会。
梁帝这个人,最忌讳的就是“太子与誉王党争过于激烈”,他生怕重蹈祁王的覆辙,引发朝堂动荡。庆国公案爆发后,如果让太子来查这个案子,太子肯定会借机“株连扩大”,把和誉王有关的人都打压一番,以此来削弱誉王的势力。
而要是让誉王来查,誉王必然会“大事化小”,想尽办法保住自己的人。梁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在这时,蒙挚适时地提出了“靖王”。梁帝一听,立刻就同意了。因为在他看来,靖王“不涉党争、性格刚直”,是最合适的“中立裁判”。
而这,恰恰都在梅长苏的预判之中。他早就料到,只要人证顺利到达金陵,庆国公案就必须由一个“不涉党争之人”来查,而靖王就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靖王通过查这个案子,第一次以“公正能臣”的形象出现在了朝堂的视野之中,成功摆脱了“常年戍边、无存在感”的困境。这一步“借案推人”的棋,可比直接去救靖王要有效得多。
卓青遥在整盘棋局里,可不单单只是负责护送人证这么简单。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谢玉的女婿,同时也是天泉山庄的少庄主。梅长苏当初救他,可远不止表面看到的那么单纯,这里面还藏着“接触谢玉这条线”的深远伏笔。
要知道,谢玉可是当年赤焰案的参与者之一,对于一心要为赤焰军翻案的梅长苏来说,谢玉就是他复仇路上必须拔掉的一颗坚硬钉子。
梅长苏救卓青遥,首先有着给谢玉“卖人情”的考量。谢玉安排卓青遥护送人证,其实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就是想借着庆国公案狠狠打击一下誉王。
毕竟太子党和誉王党向来是死敌,彼此都想把对方踩在脚下。梅长苏救下卓青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等于帮谢玉完成了这个“任务”。
谢玉表面上肯定会装出一副感激的样子,对“江左盟的相助”感恩戴德。但实际上,他并不会把梅长苏当成真正的“敌人”。
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人情铺垫,作用可不小。等后来梅长苏入京之后,谢玉就不会立刻对他下死手,这也给梅长苏暗中调查谢玉留下了宝贵的缓冲空间,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收集谢玉的罪证。
除了卖人情,梅长苏救卓青遥还有另一层目的,那就是试探天泉山庄的实力。卓青遥作为天泉山庄的少庄主,他的武功高低、行事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谢玉所掌控的“江湖势力”。
要知道,谢玉干的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很多都是靠天泉山庄来完成的,比如暗杀之类的脏活。
梅长苏通过这次和卓青遥的接触,就能对天泉山庄的实力有个大致的了解。像卓青遥的武功路数、他身边护卫的布置模式等等,这些信息都为梅长苏后续“扳倒谢玉”的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后来甄平去挑战天泉山庄的高手,还有揭露谢玉暗杀沈追的阴谋,这些行动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前期对天泉山庄的深入了解。
梅长苏之所以敢在江面上公开救卓青遥,那也是有底气的,这底气就来自于江左盟的硬实力。
这场看似普通的“救人”行动,实际上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实力展示”。江左盟在江湖上的威名可不是白来的,通过这次救人,金陵的各方势力都看到了江左盟的实力和魄力。
他们不敢再轻视梅长苏,也不敢轻易对他下手。这也为梅长苏后续入京后的布局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后盾,让他在金陵这个复杂的权力场中能够更加从容地施展自己的复仇计划。
双刹帮在江湖上那可是出了名的“杀手帮派”,平日里没少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行事向来嚣张跋扈。
可就是这么个狠角色,在梅长苏面前却乖得像只鹌鹑,浑身发抖,大气都不敢出,甚至还老老实实地承诺“开春前不下水”。
这可不是他们突然转了性,变得善良了,而是打心底里害怕江左盟的武力。他们心里清楚,要是敢挑战江左盟,那下场绝对好不了,说不定整个帮派都会被灭掉。
这种威慑可不是只停留在江湖上,它就像一阵风,很快就吹到了金陵城。不管是太子还是誉王,他们要是再想找江湖势力去干些见不得人的脏活,比如暗杀梅长苏、销毁对他不利的证据,都得先在心里好好掂量掂量,江左盟会不会出手干预。
毕竟谁也不想因为这点事,就惹上江左盟这个大麻烦。这样一来,就等于为梅长苏后续的安全以及计划的推进扫清了“江湖障碍”,让他能更加安心地实施自己的复仇大计。
梅长苏能精准无误地出现在江面上救下卓青遥,这可不是什么“碰巧”的事儿。江左盟的情报系统那可是相当厉害,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早已把庆国公案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十三先生安排在运河码头的眼线,就像一个个隐藏在暗处的眼睛,把卓青遥的行踪、双刹帮的计划都看得明明白白,然后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了梅长苏。
这场救人行动,其实也是对江左盟情报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通过这次行动,证明了江左盟能够实时掌控金陵外围的动态,这对梅长苏后续入京后的布局至关重要。
就像以后他能提前知晓言侯运黑火、夏江的阴谋,都是因为有了这样强大的情报系统做支撑,为他“精准干预朝局”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梅长苏救卓青遥这一举动,从来都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侠义之举”,而是他精心策划的一步好棋,是他翻赤焰旧案、推靖王上位的“第一手关键棋”。
他救下卓青遥,保住了人证,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了一颗巨石,瞬间炸开了庆国公案这潭死水。
这一炸,直接削弱了誉王的权力,让他在和太子的争斗中处于劣势。而誉王势力减弱,梁帝为了制衡局势,就不得不启用靖王。这一步,逼着梁帝用靖王,让靖王有了在朝堂上露头的机会,为他铺就了一条上位之路。
与此同时,这场救人行动还向金陵各方展示了江左盟的实力。让他们知道,江左盟可不是好惹的,从而起到了威慑作用,为梅长苏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后盾。
每一步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每一个动作都有着明确的目的,都指向“复仇”与“翻盘”这两个核心目标。
在江面上,梅长苏看起来还是那么儒雅淡定,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可实际上,他早已把金陵朝堂的风云变幻、誉王太子的软肋所在、靖王的机会都算进了这盘棋里。
这一救,不仅仅是他“麒麟才子”谋略的初次展现,更是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复仇开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就此拉开帷幕。#百度影视巨星计划#
来源:依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