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老年短剧市场一年狂飙215%,28.7亿的流水背后,是八百万老人在手机里寻找的不是剧情,是被看见的感觉。
中老年短剧市场一年狂飙215%,28.7亿的流水背后,是八百万老人在手机里寻找的不是剧情,是被看见的感觉。
你可能刷到过这类视频:六十岁的保洁阿姨一转身,竟是隐退豪门总裁;七旬大爷拄着拐杖,开口就是“我名下三十八套房产”。
剧情荒诞,台词浮夸,但点开率和完播率,远超任何一部黄金档电视剧。
这不是玄幻,是现实。
艾媒数据显示,63%的中老年短剧用户超过60岁,他们每天平均观看时长超过72分钟——比年轻人刷短视频的时间还长。
为什么?
不是他们不懂逻辑,而是现实太冷。
年轻时忙于养家,老了突然被社会“卸载”。
儿女成家搬走,老友相继离世,社区里连个能说体己话的人都难找。
手机成了他们唯一能自由进出的“世界”。
短剧里那些“一夜翻身”“被尊重”“被爱”的桥段,不是骗人,是补药。
一个被子女当成“累赘”的老人,在剧里成了能掌控命运的霸总,这种心理补偿,比任何保健品都来得直接。
但药吃多了,会伤身。
那些把老年人物化成“提款机”“复仇工具”的剧情,正在悄悄重塑他们的价值认知。
有位老太太看完《保洁老妈无极归来》后,真去应聘家政,结果被中介骗了八千块,说“你要是能当上豪门太太,这钱算投资”。
这不是个例,是系统性的情感绑架。
好在,风向变了。
国家广电总局今年9月明文限制“老年霸总”类内容,抖音快手下架了137部涉嫌物化老人的短剧。
这不是打压,是抢救。
与此同时,央视《金色年华》系列纪实短剧悄然走红,没有反转,没有金手指,只有真实的老年夫妻一起买菜、吵架、拌嘴,却让上亿人看完默默流泪——原来,被看见,不需要剧本。
更让人惊喜的是,越来越多老人开始自己当创作者。
上海某老年大学里,72岁的陈奶奶用手机拍下社区跳广场舞的日常,配上《茉莉花》的变奏,视频爆了。
她说:“我拍的不是舞,是我活过的证据。
”如今,全国已有2.3万老年人转型为内容创作者,他们拍戏曲、教缝纫、录菜谱,不靠流量变现,只为证明:我还能创造。
这不是“老年人该看什么”,而是“社会该为他们提供什么”。
别再把老人的沉迷当成“傻”,那是他们在用尽力气喊:“我还在。
”真正该做的,不是阻止他们看短剧,而是给他们一个更真实、更有尊严的替代品。
你可以帮父母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的适老版,它不仅能防骗,还能推荐正规文化资源;你可以教他们用智能音箱听《人民日报》夜读,比短剧更暖;你甚至可以每周陪他们去一次“代际咖啡厅”——那里有年轻人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老人也听年轻人讲未来的焦虑。
没有剧本,但有温度。
科技适老化,不是把字体调大、按钮变粗,而是让老年人在数字世界里,依然能被尊重、被倾听、被需要。
当一个老人不再需要靠“我是豪门”来证明自己活着,当社区里能听见他们讲自己年轻时的糗事而不是刷“霸总重生”的弹幕,那才是真正的老年幸福。
别让他们的晚年,活在别人写的剧本里。
他们不是观众,他们是主角。
而你,是那个该为他们,写真实结局的人。
来源:莫莫木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