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次,在《阵地》中,王丽坤通过更为内敛而克制的表演,将安娥这位革命工作者形象塑造得真实且复杂,成功展现了从“外放张力”到“内敛沉静”的表演之升华。安娥的职业素养,也被她悄然融入到表演之中。
电视剧《阵地》是一部以群像叙事为核心的作品,主要聚焦于男性角色的故事,但王丽坤饰演的安娥虽为配角,却凭借精妙的演技成为整部剧的“隐形锚点”。
提到演员王丽坤,许多观众会联想到她在多部热播剧中的亮眼表现,尤其是她富有张力的“眼神戏”,令人印象深刻
- 在《五号特工组》中,她饰演的高寒展现出冷冽的锋芒;
- 在《美人心计》中,她将聂慎儿的眼神从纯真到阴鸷的三秒变化呈现得淋漓尽致;
- 在《若曦传》中,她凭借出色的微表情和肢体控制赋予吴若曦鲜活的生命力。
这一次,在《阵地》中,王丽坤通过更为内敛而克制的表演,将安娥这位革命工作者形象塑造得真实且复杂,成功展现了从“外放张力”到“内敛沉静”的表演之升华。安娥的职业素养,也被她悄然融入到表演之中。
王丽坤在《阵地》中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她对安娥作为历史人物的精准还原和对这一角色复杂性的细腻挖掘。安娥不仅是《卖报歌》《渔光曲》等作品的剧作家,同时肩负情报传递的重要任务。在剧中,王丽坤通过眼神和微表情展现了安娥职业与个性间的多重身份转换。例如,与郭沫若、夏衍探讨桂剧改革时,她的眼神中闪动着兴奋的光芒,手势轻快,完全沉浸在艺术创作中;而一旦切换到情报工作时,她的表演则显得极为克制,语速放缓却字字有力,脊背略微挺直的细节让角色内心的警觉与隐秘心态不言自明。这种复杂多维的演绎,赋予“文化战士”这个身份鲜活的血肉,而不止于标签化的单薄形象。
相较于以往剧作中的“爆发式表现”,《阵地》里安娥的角色呈现给观众更多内收的表演层次。例如在印刷厂遭受突袭的桥段,安娥与田汉核对《救亡日报》校样时,听到异常声响她并未立刻起身,而是手指微压纸张,眼神迅速捕捉门窗变化,喉结轻滚却毫不慌乱,精准传递出地下工作者“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职业习惯。同样,在得知战友牺牲的夜晚里,她仅独自坐在书桌前摩挲手稿,未落一滴泪,透过改变手指的力度将极致的悲痛与内心的坚毅交织展现,成就了一场别具感染力的“无声”表演,传递了角色文人气质中的隐忍与风骨。
在这部群像叙事剧中,王丽坤饰演的安娥也展现了合作表演的优势。她与其他角色的对手戏不仅精彩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例如,与冯绍峰饰演的夏衍讨论排版时,只需一个轻声提醒就能推动剧情发展,“这个更能刺痛人心”的眼神流露更让角色间的默契自然地彰显;与张博饰演的田汉因工作产生分歧后,她没有争执,而是在对方稍作冷静后递上一杯热茶,并以一句“我们的目标从来一致”巧妙化解了冲突。此外,在多人的会议室戏份中,尽管安娥站在画面偏后的位置,但她通过点头、皱眉等细腻的表情变化有力地回应了情境,为群戏增添了层次,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内在的连贯性和张力。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王丽坤在《阵地》中以“减法表演”完成了对安娥这一角色的精准刻画。她以最收敛的方式展现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例如在与李克农对接任务的戏份中,安娥仅用轻微的眼神交流完成信息传递,而无需任何词句做表达;在探讨文化抗战的意义时,她没有任何花哨的动作,大衣袖口的轻握以及平稳而坚定的话语——“笔杆比枪杆更能唤醒人心”,传递出的力量却直抵人心。
此外,安娥的服饰设计也成为角色塑造的一大亮点。她以三七分斜肩短发配“旗袍外罩大衣”的造型亮相,形成独特的审美语言,将“衣装即战袍”的概念具象化。传递情报时,她精妙地利用整理衣领的掩饰动作将纸条塞入袖口;面对各方势力时,服饰上的细微调整如大衣下摆的轻扫、旗袍盘扣的整理,都暗示了角色内心情绪。这种细腻的“服饰语言”让角色的文质与刚毅得到充分展现,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
综合来看,电视剧《阵地》中尽管群像剧情复杂多线交错,但王丽坤饰演的安娥以沉稳、克制且细腻的表演风格,成为全局内的人物焦点。她既展现了角色的文艺气质,又赋予其智慧、敏锐与隐藏的力量,这种立体化的表演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让这部作品更具深度与魅力。
来源:影视故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