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的知青题材剧《依依向北风》,刚开播就遭遇了口碑雪崩。 这部剧创下了央视年代剧十年来的最低评分记录,豆瓣评分从开分4.7暴跌至3.2分,还有大量观众要求停播下架。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归根结底是两个词:真实感。
一部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的知青题材剧《依依向北风》,刚开播就遭遇了口碑雪崩。 这部剧创下了央视年代剧十年来的最低评分记录,豆瓣评分从开分4.7暴跌至3.2分,还有大量观众要求停播下架。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归根结底是两个词:真实感。
演员年龄严重超标
《依依向北风》的问题出现在演员选角上。 剧中需要演绎十六七岁知青的演员,实际年龄普遍超出角色一倍以上。 45岁的何明翰出演18岁知青乔正君,即使厚重的妆容也难掩眼角皱纹。 39岁的鲁诺饰演男主角俞乐山,镜头特写中他眼角的细纹和沉稳步伐被观众吐槽“像刚下班的打工人误入片场”。
34岁的菅纫姿饰演少女盛雪竹,厚重粉底难掩成熟气质;28岁的张可盈饰演的女配角曲芳菲,妆容精致到“仿佛刚做完护理”。 有观众尖锐评论:“这群演员的年龄加起来能当知青的爹妈了! ”让人出戏的是,28岁的张可盈与相差17岁的何明翰在剧中扮演情侣,怎么看都别扭。
历史上的知青大部分是初中高中毕业生,年龄在16-20岁之间,脸上带着稚气和朝气。 而《依依向北风》中的演员们,即使用滤镜和浓妆弥补,眼神中的疲惫感与少年应有的青涩朝气依然截然不同。
剧情严重脱离历史
除了演员年龄问题,剧本的历史真实性成为另一大争议焦点。 《依依向北风》打着“还原知青岁月”的旗号,却充斥着各种狗血桥段和历史常识错误。
剧中第一集就出现“黑市抓鸡蛋”的情节,描绘知青因卖几个鸡蛋而遭到管理人员围追堵截,阵仗堪比抓捕重大嫌疑人。 这一情节引发了许多老知青的反驳。 根据真实知青回忆,当年农村市集是正常的物资流通场所,根本不存在这种“见人就抓”的情况。
剧中的情感线。 剧情主线迅速陷入三角恋、未婚先孕、难产去世、假结婚“接盘”等强冲突桥段。 女配角曲芳菲怀孕后被抛弃,结果难产而死,男主角俞乐山则成为“接盘侠”抚养孩子。 这种设定被观众讽刺为“知青版《狗血爱情故事》”。
服化道粗糙缺乏年代感
《依依向北风》在服装、化妆、道具上的敷衍态度让观众深感失望。 七十年代的农村在剧中变得“干净得像现代摄影棚”:土墙斑驳的质感被簇新的房屋取代,道具光洁如新,演员的衣服像是刚拆封的戏服。
演员妆容与年代严重脱节。 女演员们画着精致的眼线,涂着口红,甚至呈现出“韩式水光肌”效果。 有观众吐槽:“干农活时脸颊的汗水都像精心设计的高光。 ”这种“伪精致”与老戏骨脸上真实的沟壑、粗布衣服的污渍形成鲜明对比。
剧中乔正君和曲芳菲约会的小木屋,被设计得避人耳目又精致唯美,犹如现代偶像剧的布景。 那个年代的知青点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唯美的环境,这种处理方式进一步削弱了剧集的历史真实感。
老知青的愤怒
强烈的批评来自亲历过知青岁月的老一代。 他们觉得这部剧侮辱了自己的青春记忆。 一位老知青在评论里写道,自己1969年下乡时才17岁,在农村待了八年。 那八年虽然艰苦,可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看了《依依向北风》之后,觉得自己的青春被歪曲了。
真实的知青生活里,有太多感人的故事。 城里来的知青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农民把知青当自己孩子看待,知青们也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 收工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唱歌,过年过节时农户抢着请知青到家里吃饭,生病时村里人轮流照顾。
这些温暖的片段,才是知青岁月里珍贵的记忆。 可《依依向北风》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些,把知青生活拍得过于阴暗和压抑。
年代剧的底线
《依依向北风》的失败,让人不禁想起《人世间》和《山海情》等成功年代剧的例子。 这些作品正因为真实又戳人,才赢得持续不断的好评。
《人世间》中殷桃近40岁成功演绎青年郑娟,通过柔和眼神和纤细肢体动作捕捉到了少女感,证明了年龄不是绝对问题,关键是用心和演技。 而《依依向北风》的选角显然缺乏这种诚意。
年代剧失去了“真实”二字,就失去了价值。 观众不是来听“艺术加工”的,他们要的是共鸣,是那种一看到破棉袄、听到广播里放《东方红》,心里就咯噔一下的熟悉感。
来源:圆扁眯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