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后劲太大,听听总编剧卢敏怎么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9 04:10 1

摘要:北京福田公墓从未像如今这么热闹过。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每天上百人前来祭奠吴石及其夫人王碧奎。两人合葬的墓前,上百束鲜花层叠摆放,形成了一道高约一米的鲜花墙。

|作者:高塬

北京福田公墓从未像如今这么热闹过。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每天上百人前来祭奠吴石及其夫人王碧奎。两人合葬的墓前,上百束鲜花层叠摆放,形成了一道高约一米的鲜花墙。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福州螺洲镇吴石故居、浙江镇海中学朱枫故居……吴石和朱枫的名字此前鲜有人知,大众对他们的经历、对那段台湾隐蔽战线历史并不熟悉。如今因为一部《沉默的荣耀》,无名英雄广为人知。

《沉默的荣耀》是继《潜伏》后,又一部爆款国产谍战片。不同的是,相较于《潜伏》的强情节、快节奏、虚构为主,《沉默的荣耀》出彩之处不在“谍战爽感”,而在于真实、强烈的情感共鸣。

1949年8月,本来要在福州迎接解放的吴石,突然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政府“国防参谋部”次长。为了获得更多情报,他按照党组织指示赴台就职,其间与朱枫、陈宝仓和聂曦组成“东海四人小组”,暗中收集传递情报。1950年,当舟山群岛因为他们送出的兵力部署图而顺利解放时,4人在台北马场町壮烈牺牲。

“一边追剧一边恶补历史,一会儿热血一会儿唏嘘”“这是一部知道结局,仍要追下去的剧”……屏幕前的观众纷纷入戏,听着“既如此,便如此”“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台词瞬间泪目。

可见,《沉默的荣耀》是一部谍战片,但绝不只是一部谍战片。吴石等人究竟怀抱着怎样的理想?隐蔽战线的故事如何讲出新意?今天的观众又为什么会如此投入这样一个悲剧性故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沉默的荣耀》总编剧卢敏。

以下是卢敏的自述:

·卢敏,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毕业,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近期因编剧《沉默的荣耀》引发关注。

爆款是怎样诞生的

关于《沉默的荣耀》,现在复盘起来,如果当时知道这个项目会一做7年,我不确定自己还有没有接手它的勇气。

先说说剧本吧。2018年夏天,我在现在做这个剧本的影视公司做创意总监。有一天,他们拿了份故事大纲和人物小传让我看,讲的是一个以朱枫为主角的故事。历史上的朱枫,出生于商人世家,很年轻时就参加革命救亡运动,入党后在香港金融系统工作,同时执行组织委派的秘密任务,生前最后一次行动,就是赴台和吴石将军联络,传送情报。

以朱枫作为主视角,也很有特点,但和我设想的剧本结构方向和调性有较大距离,交流无果后,公司解除了和他们的创作合同。2018年秋天,我带着新的编剧团从头开始了剧本创作——我们选择以吴石为第一主角。

历史上的吴石,17岁加入福建北伐学生军,后来考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又去日本深造,成绩优异,能文能武,同学都叫他“吴状元”。回国后,他投身军旅,参与策划多场重大战役。武汉会战期间,蒋介石几乎每周都要召见他一次,询问日军的情况和作战策略。1949年8月,还任命他为“国防参谋部”次长。

可就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前途无量的人,放着优渥的日子不过,在岛内“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加入隐蔽战线,以身犯险,刀尖舔血。我很好奇,他到底为了什么?我相信观众也会对吴石的故事感兴趣。

另一方面,从剧作架构层面来讲,吴石身居高位,相比朱枫,从他出发更能深度串联起各色人物。比如他的副官聂曦、同事陈宝仓、妻子王碧奎,包括保密局侦防组组长谷正文,等等。人物丰富饱满,剧本才有的写、有的看。

2022年夏天,全部剧本完成,2023年上半年,剧本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查,公示备案。真正有把握,是在第一次看样片的时候——虽然本子好,但拍得更好。我跟组100多天,眼见导演、演员等主创们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为这部剧加了特别多的分。

《沉默的荣耀》里,朱枫被逮捕的时候,吴石在看布袋戏,台上正唱《水漫金山》;吴石被捕后,在监狱里比划的,也是布袋戏的手势。这个元素是导演杨亚洲提出融进剧里的,我们编剧团特意到现场采风学习。作为闽南地区的非遗,贯穿全剧的布袋戏,是两岸同根同源的见证。

剧里“泪点拉满”的小钱妹妹跳海一段,是演员于和伟改出来的“神来一笔”。哥哥被特务杀害后,妹妹毅然决然投海,想从台湾海峡游回大陆老家。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根本不可能。所以吴石眼睁睁看着她溺水,冲着还想开枪的士兵喊:“她只是想回家!”剧本原来写的是小钱和母亲去台湾,生病的父亲和妹妹留在漳州。于和伟提议父母留漳州,兄妹俩来台湾,这样一下就有了孩子想回家的意蕴。最终,这成了特别打动观众的一幕。

这一幕后面,紧跟着就是吴石走在游神队伍里,脱帽痛哭的戏,他哭的是自己没能护住他们,自己牺牲可以轻描淡写化为一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但百姓的牺牲、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让他彻底失控。

我想,观众看懂了这段戏,也就看懂了吴石,看懂了《沉默的荣耀》。正如吴石在剧中反复说的那句台词:“一旦心中有了人民, 就再也无法泯灭了。”

光明的尾巴

完了剧本和拍摄,我还想说说大结局。

细心的观众可能注意到了,最后一集,审判庭上,吴石手书的绝笔诗不是历史上那首。《冷月无声:吴石传》里,作者郑立曾从吴石家人手中看到过他最后的手迹:“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字里行间是壮志未酬的遗憾、惋惜。

我们当时商量,这首诗调子太悲,放在剧情里,会把观众的情绪拖得很沉、很重。最后决定换成一副对联: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暗合吴石本人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的一生。这种处理是一种艺术真实,类似的手法剧里还有很多。

·《沉默的荣耀》主创和吴石亲属合影。(受访者供图)

你问情绪一定要往上走吗?我想是的,昂扬一点,不是为了故意拔高、上价值,是想给观众一个光明的尾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悲剧的结局不能改变,但悲剧的调性可以是悲壮而不是悲伤,我们希望传达给观众的是英雄主义的崇高和死得其所的坦然,所以设计了他们是微笑着走向刑场。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大学读的是四川大学中文系,那时候热爱文学,是典型的文艺青年。毕业参加工作后,就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写散文,也写诗歌。1985年,我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文学系,辞了工作,就在学校边读书、边写剧本,写过三大战役,写过共和国开国将帅,下过连队调研,坐过坦克,谍战题材的电视剧写过不下5部。

因为实践经验比较多,后来我就在中戏做老师,教《中国话剧》和《写作》课程,后来戏文系设置《电视剧创作》课程,我又开始教电视剧写作。我也就有幸成为很多优秀编剧的老师,像《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繁花》的编剧秦雯、《鸡毛飞上天》的编剧申捷。其实,那时我自己也才30出头,能教给学生的东西很有限,能和这些优秀的学生同处一间教室,是我的荣幸。

写给理想主义者的情书

说回《沉默的荣耀》。我们的编剧是个小团队,除了我之外还有3位90后编剧。张玉1995年出生,参加了剧本的全过程创作,查阅大量史料和资料;王昊天毕业于北航,有军事专业的基础,剧中军事方面的戏由他来写和把握;刘菁芸在展示亲情关系、女性角色之间的细腻互动上,贡献了很多现代性、年轻化的想法……没有这些年轻编剧,《沉默的荣耀》可能也不会有这么多年轻观众。

我记得很清楚,2019年11月5日,我们编剧团队去西山拜谒四烈士雕像。当时,我内心暗暗许愿,要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我们中间有一稿的剧名就叫《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如今很多人知道了他们的故事,对我们创作者来说无比欣慰,英烈们的名字终于被亿万观众知晓了。

·2025年10月16日,卢敏前往北京福田公墓拜谒吴石将军夫妇墓,并在吴石雕塑前献花。(受访者供图)

《沉默的荣耀》是写给理想主义者的情书。理想主义者,在传统文化里有个词叫“仁人志士”,这传统从屈原开始,到杜甫、范仲淹、顾炎武,再到吴石他们,是一脉相承的,是连续不断的。所以写人物小传时,我强调了吴石的理想主义。剧里有句台词,吴石说:“不是我背叛了党国,是现在的党国忘记了天下为公。”他们从来就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天下苍生能有好日子过。

有人就要问了,理想主义者没有好下场,吴石57岁牺牲,谷正文活到了97岁,生和死的意义何在?你要知道,历史上的谷正文前后四任老婆和他离婚,所有子女最后都和他断绝关系,为子孙后代所不齿,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悲哀吗?拉开时间看,谁高尚,谁卑鄙,自有后人评说。

做完《沉默的荣耀》,我开始重新审视生与死的问题。到了这个岁数,我越来越觉得,人生看似是一篇草稿,你尽可以随便下笔,到最后才会知道,人生的草稿就是定稿,没有机会涂改重来。普通人或许无法做到吴石他们那样,但如果忠于内心,忠于理想,不在地位高低,对社会的贡献大于对社会的索取,就是有价值和成功的一生。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四烈士雕塑。(受访者供图)

来源:人民文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