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说的不是演员阵容,虽然张若昀、陈道明这组合一亮出来,基本就等于告诉大家“稳了”。
张若昀的新谍战剧,《千里江山图》,这盘棋下得有点意思。
我说的不是演员阵容,虽然张若昀、陈道明这组合一亮出来,基本就等于告诉大家“稳了”。
我说的是这剧背后藏着的一对“王炸”编剧——王倦和金海曙。
这俩人放一块儿,怎么看怎么透着一股“拧巴”的劲儿。
金海曙,你可能不熟。但他上一部作品《风起陇西》,那质感,那考究,直接把古装谍战的天花板往上顶了顶。电影级的画面,烧脑到需要按暂停键捋思路的剧情。
结果呢?口碑爆了,收视却没跟上。圈内人叫好,圈外人觉得“门槛太高,看着累”。
说白了,有点曲高和寡。
然后你再看王倦。
《庆余年》的操刀手。他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王倦式反转”,还有那种在最紧张的关头,突然给你来点小幽默,让你笑出声;又在最欢脱的剧情里,埋下一颗刀子,让你猝不及防。
他特别懂怎么拿捏观众的情绪,让你看得爽,看得停不下来。
现在,你把这俩人凑一块儿,图什么?
一个负责“高”,保证作品的格调和深度,不让它变成一部普通的爽剧。
一个负责“下”,保证故事通俗易懂,有足够的钩子,能让最广大的观众追下去。
这操作,简直就是想把《风起陇西》没能抓住的大众市场,和《庆余年》的爽感,打包塞进一部剧里。野心,真不是一般的大。
这还只是第一层。
更深的一层,在于《千里江山图》的原著小说本身,就不是个“善茬”。
作者孙甘露,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字,不是给你讲故事那么简单,里面有诗意,有哲学思辨,结构复杂得像迷宫。
这本小说能拿下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给的评语是“一部具有总体性的‘大作品’”。
看明白没?这剧的底子,就不是一个常规的谍战故事,而是一部严肃文学。
要把孙甘露文字里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意和美学,翻译成镜头语言,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金海曙的“硬核”和王倦的“通俗”,更像是在给这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寻找一个最精妙的平衡点。
既要保留原著的文学风骨,又要让它符合电视剧的叙事节奏。
这活儿,太难了。
故事背景,1933年的上海。
很多人一听,哦,又是上海滩,又是谍战。
但1933年这个时间点,特别讲究。就在这前后,因为党内出了个叫顾顺章的叛徒,整个上海的地下组织几乎被连根拔起,血流成河。
那是一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时期。出门买根葱,都可能回不来。
剧里陈千里(张若昀 饰)他们要执行任务,还要一边揪内奸,这根本不是戏剧创作,而是当时血淋淋的现实。
这种压迫感,是真实历史赋予的。
所以,我们期待张若昀这次演的,可能不只是一个聪明的特工。
还记得前两年的《叛逆者》吗?朱一龙演的林楠笙,最打动人的,不是他完成了多少任务,而是他从一个迷茫的青年,在血与火中,一步步找到信仰、淬炼成钢的完整过程。
那是一种“信仰的成长史”。
这似乎成了现在高质量谍战剧的一个新标准。不再是简单的猫鼠游戏,而是要看一个人,在绝境里,他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重塑的。
这恰恰和《千里江山图》原著的思辨性,对上了。
最后,得聊聊陈道明。
他在这部剧里,是监制,也出演角色。
很多人说他是“定海神针”,有他在,戏的品质就有了底。这话没错,但我觉得不止于此。
陈道明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
《千里江山图》讲的,正是一群知识分子,在那个最黑暗的年代,如何用生命去守护信仰和文明的火种。
这和陈道明身上那种“士大夫”的风骨,简直是绝配。
有他坐镇,我们期待的,可能不只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更是一种格调的注入,一种对那个时代文人风骨的精准还原。
所以你看,从文学原著的深度,到双编剧的奇特组合,再到真实历史的残酷背景,最后落到演员与角色的精神契合上。
《千里江山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告诉你:它不想只做一部爆款剧。
它想做的,或许是把那部被茅盾文学奖盖章的“大作品”,在荧幕上,再现一次。
能不能成?
咱们拭目以待。
来源:顶级画板voZda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