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汉末年的乱世,在汴水河畔,一支流箭射穿青年曹操的肩胛,他应声落马,全军覆没。这是《三国的星空》里的震撼一幕,也是史书上记载的、曹操生涯最惨痛的“耻辱战”。但恰恰是这场败仗,成了他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正起点……
东汉末年的乱世,在汴水河畔,一支流箭射穿青年曹操的肩胛,他应声落马,全军覆没。这是《三国的星空》里的震撼一幕,也是史书上记载的、曹操生涯最惨痛的“耻辱战”。但恰恰是这场败仗,成了他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正起点……
国庆档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开幕中,有一幕情节令人动容,那就是青年曹操在东汉末年著名的反董卓联盟事件中的溃败。史书上记载,这乃是一场群雄并起却各自为政、最终无功而返的军事行动。在影视中曹操在汴水河畔,被董卓部将徐荣射落马背的狼狈场景,与史书记载的初平元年(190年)荥阳汴水之战高度吻合。
这一场被《后汉书》称为“士卒死伤大半”的惨败,被许多人视为“耻辱”的战役,却意外成为曹操崛起的关键转折点。当我们对照《三国志》等史书考察这一段历史,才发觉这场“耻辱战” 本质是曹操命运的转折密码。
一 理想主义的破灭,曹操与反董卓联军的内部裂痕
1 讨董卓的关东联军建立
公元190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暴虐专权,激起天下人的共愤。于是,以袁绍为盟主,包括袁术、孙坚、韩馥、孔伷等在内的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史称“关东联军”。
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对青年曹操这一时期的处境做了深刻地刻画。当时他怀着匡扶汉室的热情,是一个理想的热血青年,加入了关东联军,毅然加入这场讨伐董卓逆贼的正义之战。
2 联军内部的千疮百孔
但是满怀热情的曹操,却是无兵无粮,地位卑微。真正历史上的曹操,在关东联军中,仅仅是拥有奋武将军的头衔,毫无地位。但最重要是,这一支号称讨伐董卓“义兵”的大军,却非铁板一块,各路军阀都是各怀鬼胎,有着自己的私心,不愿真正冒险主动出击。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这句话的意思,十几万讨伐袁绍的大军,驻扎在酸枣(今河南延津),整日饮酒作乐,无人愿率先主动出击。
为此,动画电影里描述了董卓焚烧洛阳,西迁到长安。然后十八路诸侯组成的联军,在酸枣一带屯兵十余万,每日宴饮,畏缩不前,也就是“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三国志》记载,十几万联军屯兵酸枣,整日摆酒设宴却不进军,曹操看着帐内醉生梦死的诸侯,当场怒斥‘举义兵以诛暴乱,诸君何疑?
二 耻辱之战:曹操的军事滑铁卢
这时候,青年的曹操却身穿铠甲立于帐前,慷慨陈词劝说诸侯主动追击。之后,镜头扫过袁绍等人冷漠无情的表情,将讨伐董卓联军的人心涣散,可谓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一种艺术再现,和《魏书・武帝纪》的记载高度契合: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看到如此涣散的局面,青年曹操力主速战,慷慨陈词道: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
于是,曹操就成了联军中少有的主将派。当时,他提出分兵三路夹击董卓的战略,却无人响应。没办法,曹操就独自率领本部五千人西进,试图奇袭成皋,结果在荥阳遭遇徐荣伏击,大败而归,几乎全军覆没,连坐骑都被射杀,最后只能靠堂弟曹洪让马。
当时,曹洪让马时候,也是深明大义,说了“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如《三国志》注引《魏书》,曹操才能最终成功逃生。
在《三国的星空》动画电影中,曹操被流箭贯穿肩胛的镜头极具冲击力,而《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为‘为流矢所中,伤左足’。
青年曹操在荥阳战役的失败,以卵击石的战斗,暴露了他早期军事思想的稚嫩——他未意识到凉州铁骑的机动优势,也低估了董卓西凉集团的战斗力。因此,这一场战役,乃是曹操军事生涯一次重大挫败。用今天的话来说,乃是一场“耻辱之战”。
从史料去分析,曹操反董卓失败绝非偶然,却是实力差距和联盟弊端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当时,董卓掌控的西凉军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其中,曹操的劲敌—徐荣作为幽州人却能在凉州集团身居高位,曾击败孙坚等名将,绝非泛泛之辈。
当时的曹操,虽然有张邈派遣的卫兹所部五千人支援,再加上自己招募的兵马,总兵力也远不及徐荣率领的军队。
《魏晋世语》里记载,曹操掌握的卫兹所部军队人数五千人,经学者考证是夸大,可能是联军公产,并非其私人兵力。
三 曹操失败之原因
青年曹操讨伐董卓的失败,与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一盘散沙局面是密切相关的。在《三国的星空》中,讲述当时诸侯们互相推诿的戏份,正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虽然讨董卓的联军表面上以袁绍为盟主,实质却分为河内、酸枣、南阳等多个派系,分别属多个军阀领导,都是各自心怀鬼胎。
如袁绍屯兵在河内观望,袁术在南阳发展势力,酸枣诸将都是忙于争夺地盘。正是各路军阀的私心太重,忙着发展势力,陷入了窝里斗,弄得都是一盘散沙,凝聚力不强,最终造成讨伐行动的失败。
曹操在《蒿里行》中痛斥的“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也正是这一场联盟窝里斗闹剧的生动注脚。
后人经常以“悲情英雄”来形容青年曹操在讨伐董卓行动中滑铁卢的失败。但客观来说,曹操的失败,也有年轻气盛的冒进色彩。青年曹操,刚刚脱离洛阳官场,缺乏社会经验和军事经验,自然在军事行动上犯冒进主义。
在荥阳战役中,曹操在未充分整合联军力量的情况下,孤军贸然进军,最终陷入了董卓部下徐荣的埋伏,导致了失败。
四 破局重生:曹操的崛起之路
汴水惨败,乃是曹操军事生涯的“滑铁卢”。但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没有回避曹操的失败,将这一场败仗升华为一次精神洗礼,成为曹操人生的重要分水岭。
1 理念觉醒: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认清“实力至上”法则
当曹操带着残兵败将返回到酸枣求援的时候,看到盟友对自己失败落魄不仅不施援助,却是暗中讥笑。同时,曹操意识到在东末弱肉强食的乱世中,空有理想是不够的,实力至上乃是基本的生存法则。靠松散的军阀军队组件的联盟,乃是无法匡扶汉室,唯有建立自己的军队,才能壮大自己的势力,在乱世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曹操就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了联军,独自到扬州募兵,这正是他从理想主义者向现实主义者的转变节点。史载曹操败归后“收散卒,屯于河内”,正是通过整编残部,他首次建立起直属军事力量。
从这一次失败中,曹操领略到依赖有雄厚世家大族背景的诸侯军阀并不可靠。卫兹战死、鲍信负伤的经历,则让他认识到拉拢地方豪强与士族的重要性,这也为他后来推行屯田制、“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制度、打破世家垄断埋下了伏笔。
同时,曹洪、夏侯惇等宗族子弟在战败中的不离不弃,让他更加重视宗族力量的建设,打造自己的领导班子。
2 军事成熟:总结失败教训,建立情报系统、优化战略思维
汴水之败,给曹操带来了沉重的教学,直接促成他日后转变军事思想和领导风格。之后,曹操领略到自己的失败,在于对敌情况的估计不足。此后曹操格外重视情报侦察,建立了高效的情报系统。
3 势力奠基:组建直属军队、拉拢地方势力,走出扩张之路
这一次失败,令曹操也寻找到正确的军事崛起路径。在初平二年(191 年),曹操抓住机会击败进攻东郡的黄巾军,第一次获得稳固的地盘,建立了根据地。第二年,曹操又收降青州黄巾百万之众,精选精锐子弟,组建为“青州兵”,从而拥有了自己的私家军队,获得争霸天下的军事资本。
建安元年(196 年),他朝着称霸路上更迈向一步,就是迎汉献帝迁都许县,推行屯田制,实现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与粮食自给的双重突破。
可以总结,从东郡到兖州再到许都建都,曹操军事扩张的道路,就是在荥阳战败的反思中走出的破局之路。
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电影《三国的星空》,通过青年曹操在失败中的成长,告诉我们耻辱是强者的磨刀石。曹操在汴水之战的废墟上,重新审视自己的道路,一切如他后来在《蒿里行》中写道:“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结语
这一诗句的背后,乃是多少血泪换来的人生领悟。因此,当我们在《三国的星空》中看到曹操仰望星空的背影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败军之将,更是一个在挫折中找到方向的未来霸主。
读者朋友们,从汴水河畔的败军之将,到许都朝堂的挟天子者,曹操用一场惨败换来了人生逆袭,以及称霸天下的清醒。
如果我们因失败去怀疑自己,不妨想想那个在荥阳落魄败退的曹操。失败的时候,他没有垂头丧气,通过反思和调整自我,换来人生的逆袭。所以,真正的强者,是在每一次跌倒之后,依然能重新站起来,应该是越挫越勇,继续向前。#三国的星空#
来源:默默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