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纪实性叙事讲述另类谍战,展现革命先烈向光而生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8 04:07 1

摘要: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为代表的地下工作者为原型,呈现了1949年至1950年间在台湾惊心动魄的潜伏暗战。那些曾停留在史书、纪念碑上的英雄名字,首次展现在了电视荧屏上,通过演员的动情演绎,让一

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为代表的地下工作者为原型,呈现了1949年至1950年间在台湾惊心动魄的潜伏暗战。那些曾停留在史书、纪念碑上的英雄名字,首次展现在了电视荧屏上,通过演员的动情演绎,让一个个胸怀家国的英雄故事走向千家万户,《沉默的荣耀》不仅是对“东海小组”故事的还原,更是对英雄的铭记,是以史鉴今的深刻召唤。

我们来从题材、演绎和现实意义,来浅谈《沉默的荣耀》对于今日的深刻回响。

谈题材:“向死而进” 悲剧性纪实 倒叙追溯震撼人心

在近年来热播的国产谍战剧中,通常是按照主角潜伏的线索,讲述如何化险为夷、传递情报的故事,比如《潜伏》中余则成的步步为营,《黎明之前》刘新杰的绝地反击,《风筝》郑耀先的忍辱负重,《于无声处》马东的国安谍战,《伪装者》明台的成长蜕变......故事的闭环大多围绕一波三折、完成任务、迎接曙光,观众也在观剧中感受其悬念迭生、智力博弈的快感,故事性和再创作性的色彩浓厚。

而《沉默的荣耀》跳脱于一般谍战剧的叙事风格,它更像是一出纪实谍战剧,该剧有九成以上真名真姓、有据可查的原型人物。主人公吴石1929年以福建省军事参谋处处长的身份去日本留学,在日本陆军大学和炮兵学校毕业时都名列前茅,人称“十二能人”,是我党在国民党内部级别最高的潜伏人员,当年一度担任过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是为“密使一号”。

但是吴石将军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剧中的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一行,早就在历史上写好了答案:1950年6月10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正是这样的史实结尾,更为该剧增添了悲剧色彩。

所以在开篇,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在被问及为何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台湾,他回答道“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剧情的结尾,吴石将军和陈宝仓惺惺相惜,开慷慨赴死前说道“既如此,便如此”,他们坚毅无比和从容不迫的眼神,更令屏幕前的观众揪心。剧情的前进,更像是一场悲剧性的纪实走向,这样惊心动魄的倒叙追溯,更增添了观众对先烈的敬佩和敬仰之心。

当剧中的吴石、聂曦和家人们在吴公馆举杯欢度春节的时候,弥漫其间的是先烈们对家人的亏欠和难以弥补的遗憾,很多观众也在弹幕中表示,这是他们过得最后一个春节了。春节团圆的美好景象、家人之间的无法理解、越来越近的悲剧性结局,与永远无法实现的“今年胜去年”的愿望一起,对观众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

这种让观众明知是失败的“向死而进”,增添了全剧角色的悲情戏份,更让这种悲情弥漫到现实,衬托出潜伏的不易和伟大。故事说的不是地下工作者“如何成功”,而是“为何失败”,但是剧情的“潜伏失败”,更让英雄的光环圣洁如斯,让光明终将到来的信念直达人心!

谈演绎:“向光而生” 情感式共鸣 正反对比形象立体

除了主题上“相死而进”的纪实性演绎,能让《沉默的荣耀》取得巨大收视成功的,离不开每个演员对角色的深度把控和演绎。剧情中诸多情境化的打光、生活化的演绎、接地气的剧情都让每个角色立了起来。甚至能让先烈的后代们看剧时候感觉到“你们看的是剧,我们看的是亲人”的感触。我们来举几个例子,这些向光而生的情节,时不时会让我们观剧中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首先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吴石将军与家人的相处戏份。剧情多处描写吴石的妻子王碧奎坐在家中的台阶上,等候丈夫回来的身影,还有吴石瞒着妻子,让聂曦回来拿换洗衣服去“加班”,还有王碧奎时刻担心着丈夫的高血压;女儿学成看似叛逆期,因思想进步而斥责父亲是军阀,吴石无言以对。还有聂曦的妻子质疑他为什么不履行诺言,把孩子接到台湾,聂曦只能默默珍藏着女儿的照片,直到被捕之前依旧将生的希望给妻子。他们不但要面临与可知的敌人的斗争,同时还要处理不知实情的家人的质疑和需求。这种潜伏战线和家人相处模式的碰撞,更显真实和悲壮。

剧情还特别安排了朱枫和王碧奎的友情线,如果没有战争、没有派系,她们可能是圈子里最好的闺蜜,不知国破山河,可以他乡遇故知。结尾王碧奎一直想送给朱枫的围巾,却一直没有送出去,让遗憾成为了天人永隔。

于和伟对吴石将军的演绎震撼人心,他演出了对家人的亏欠和疼惜,演出了对搭档下属聂曦的保护和周全,演出了对并肩战友“独在异乡为异客,相逢倾盖便相知”的惺惺相惜。他风度儒雅,思路细密,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在坚韧顽强之外,吴石也有对同志的柔情大爱,对林义良的营救是如此,对黎晴的信任亦是如此。于和伟沉稳细致的表演风格,也高度契合吴石的身份使命。结尾的一句“我就是东海”,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那一刻,那种光辉映射人心,就是在这样涓涓细流中,汇聚成情感的汪洋大海,让人泪目。

好的剧目也离不开其他角色的倾情演绎。由余皑磊饰演的特务头子谷正文,有“活阎王”之称,其历史原型为原名郭同震的国民党情报人员。有评论称“谷正文在重启张灏案调查时,通过分发钱财稳定下属情绪,并利用叛徒刘慷富指认目标人物,最终追踪到基隆林义良的海鲜商行。余皑磊通过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对话、暴怒时显露山西口音、对下属恩威并施等细节塑造角色,展现其兼具控制欲与职场生存智慧的特质”。他演绎的角色气质狠辣至极,其智商“在线”也打破了过去谍战剧中常见的愚蠢反派和角色的功能性衬托,以更贴近历史真实的人物设定,侧面凸显了当时地下情报工作的严峻态势。结尾他与于和伟对峙的场景,也让角色立住了,看似成功的一次围剿,却更凸显了其所代表的党派的日薄西山和无能为力。

剧中还有很多光影的环节,让人动容。朱枫狱中一点点掰碎金饰,镜头映射到墙壁的光影,那种茕茕孑立吞金的影子,让信仰的伟大光芒四射。吴石狱中对着监狱窗户的光,做手影戏,是展现逆境中的坦然,也是对未来的召唤。法庭上,他对着光捋了下毛笔,从容不迫,的最后一个回眸说“舟山解放了”,门打开,大家迎着光走向刑场。

这时,我们再吟诵毛主席的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不正是他们向死而进,却又是向光而生的写照吗?

谈影射:照应现实 双屏互动 跨越时空步伐统一

我们来看现实中,诸多新闻对《沉默的荣耀》的无形呼应: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播出后,现实中掀起了祭拜热潮,吴石墓与故居成打卡地。于和伟哽咽致敬:“您的名字有人知晓”,张晞临鞠躬忏悔,观众携花缅怀。英雄精神跨越荧幕,演员与民众共同书写这场无声的传承。

2025年,恰好是吴石将军诞辰130周年。就在大陆这边因为《沉默的荣耀》掀起纪念热潮的时候,海峡对岸的台湾,也罕见地举办了一个展览,展出了吴石将军当年留下的部分手稿。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的这 12 个字,虽凝练却重千钧。这简短表述背后,是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4日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

......

我们深刻地看到,《沉默的荣耀》将这一段史实中最具代表性的“东海小组”事件用影像讲述给大众,既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英雄的铭记,同时也是“当归之心”的一次召唤和共鸣。《沉默的荣耀》让英烈精神走出了史册,走进了荧屏,也走进了人心,它根植于历史、融合于光影、映射进现实,让统一两个字力达千钧,让祖国必将统一的价值观直抵人心,这也是影视作品最可贵的社会价值。

我想,剧中主人公无数次站立的海畔,小钱的妹妹想要回家但未能游过的那一湾海峡,终归成为两岸互通的通途,成为血脉相连两岸的归家路。

来源:月影星辰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