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和伟因为主演《沉默的荣耀》,多次被人民日报点名,居然有四次之多。
自9月30日一播出, 《沉默的荣耀》就引起了不少热议和谈论。
有的网友说自己是“想看又不敢看”,感觉挺纠结的。
于和伟因为主演《沉默的荣耀》,多次被人民日报点名,居然有四次之多。
这事儿搞得挺突然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沉默的荣耀》里的表现太出彩,才让人民日报这几天连续提到他,时间也挺巧的,不到两天就几次,感觉挺有意思的。
不再沉默的名字
《沉默的荣耀》刚一开播那天,正好就是国家烈士纪念日。
于和伟饰演的吴石,算得上是一位“沉默的烈士”,好一阵子大家都不怎么知道吴石这个人名。
《沉默的荣耀》播出之后,那些一直在追的观众们都纷纷开始自己动手推荐,分享喜欢的理由。
从历史遗物到北京西山无名烈士纪念园,再到吴石故居,再往北京福田公墓走。
大家都在寻找吴石当年走过的路,想借此感受他在那个特殊年代做出的那些伟大抉择。
10月18日晚,沉默的荣耀迎来了最终章节。
就在前一天的上午,于和伟和剧组的主要成员一起,现身在北京福田公墓。
1950年6月,吴石烈士遇害。
在吴石遇害41年之后,他的骨灰被次女吴学成从台湾带回了大陆。
夫人王碧奎去世之后,子孙们把父母合葬在了北京福田公墓。
这次,于和伟和大家一块儿向吴石烈士献上了鲜花。
他其实也是借这个机会告诉吴石,自己的名字不再叫“沉默”了。
就像于和伟说的,这次由吴石等先烈代表,“名字被人了解,功绩永不磨灭”。
在人民日报的微博上,于和伟这名字也算是“被人熟知”的。
那几天,人民日报的微博连续发了不少消息,每条都提到于和伟这个名字。
网民们那种“挺想看,但又怕看”的心思,真让人感同身受。
于和伟说,《沉默的荣耀》这剧啊,真是值得反复看好几遍的精品。
这部剧啊,基本上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迹改编的,八成到九成的内容都是真有其事的。
为了更好地展现主角的情感,里面有一些地方稍微进行了改动。
比如在史料里,没有记载吴石曾在游神的街上漫步的那一段。
不过在戏里,有一幕是小钱牺牲以后,吴石一个人走在游神的街头。
街上热闹非凡,可吴石望着人海,眼眶竟然湿了。
于和伟说,这样的调整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吴石心里的那份悲伤。
让大家真切地体会到吴石到底是个啥样的角色。
身兼三职的于和伟
在《沉默的荣耀》里,于和伟既是演员,也是监制。
在一次访谈里,于和伟提到,为了追看大结局,他那夜只休息了两个小时。
主持人听了觉得有点搞不懂,毕竟于和伟是监制,这些场面他其实已经看过好多遍了。
于和伟提到,剧还没播出的时候,作为监制,他的责任就是“找瑕疵”呀。
他得瞧瞧哪里还不完美,把各种遗憾和缺憾都补齐了。
要不然等到剧播出之后再发现什么毛病,那就没得改了。
在于和伟看来,“影视剧算得上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不过作为监制,可得在播出之前把那些遗憾的地方压得尽可能低一点。
不过,《沉默的荣耀》一开播,于和伟就可以暂时把监制的责任放一边了。
这次,于和伟也能换个角度,从观众的视角去“体会一下,欣赏一下”。
除了演员和监制之外,于和伟还为剧里的那首插曲《团圆》写了词。
这样一来,于和伟在这部剧里就算是兼了三份工作啦。
关于为什么会填词,于和伟说,那会儿亢竹青写词的时候,总觉得不太顺。
于和伟和亢竹青在微信里聊起《团圆》的歌词时,说可以把歌词融入到特定的场景里,感受会更深一些。
于和伟举了个例子,他说,当大家走到最艰难、最难过的那段时间,脑海里最容易浮现的会是什么呢?
于和伟提到,他会回想起小时候那份宁静和朴素。
“月亮真漂亮,海浪好平静,妈妈在唱歌,哥哥在抓虫子……”
其实于和伟随意说了几句,但亢竹青却笑着问:“这个太棒了,你能把它说完整吗?”
就这样,于和伟也沿着自己刚才的话题接着讲了起来。
整理完以后,就是咱们在《沉默的荣耀》里听到的那首插曲——《团圆》呀。
虽然于和伟写《团圆》的歌词纯属随意一挥而就。
不过也能看出,他对于“团圆”这个题材的理解确实挺到位的。
由于两岸本是同根同源,不该分裂,理应重归于好。
只要一家人团聚,所有的事都变得 peaceful 和温馨。
在《团圆》这首歌的后半段,于和伟写的歌词是:“走丢了不要怕呀会重逢会重逢”。
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但里面蕴藏着深深的情感力量,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冲击。
就像于和伟讲的,这样的话语更能撞击人心,激起观众的深层反思。
从精神上塑造角色
出道26年,于和伟凭借多个精彩的角色,拿下了不少奖项,还包括白玉兰奖。
而且于和伟还有个特色,就是“剧抛脸”。
大家知道他就是于和伟,可是一看戏就会把他忘掉名字,换成角色的称呼。
在《三体》里,他担当大史的角色;一到《觉醒年代》,于和伟就变成了陈独秀。
有时候,观众会觉得这些不同的人物,虽然共享一张脸,但内心却各有不同的灵魂。
在采访里,于和伟提到,拍戏时会经历一个寻找、靠近、融入、取代的环节。
换句话说,每次接到新角色,于和伟都会通过研读剧本、查阅资料,来摸清这个角色的性格和特点。
在于和伟看来,不管扮演什么样的人物,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接近”。
接下来,于和伟要做到的,就是在精神层面上塑造这个角色,进一步构建他的内心世界。
这个环节可得靠坚定的表演信念来支撑,技巧可不能起决定作用。
说到底,于和伟在银幕上的展示,就是一个“替身”的演绎:我就是那个角色。
这回,于和伟又一次饰演了“吴石”,让不少观众都感同身受,心头一震。
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于和伟也印证了张艺谋早些时候的预言。
那会儿,张艺谋说过,年轻的于和伟眼里有火光,未来肯定能大展宏图。
或许那会儿有人觉得张艺谋只是随口一说,可这次《沉默的荣耀》确实印证了他的话。
我们一直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的理解呢,基本就是来自书本和电视里的故事。
说到隐蔽战线上的那些困难和抉择,了解的人就更少了。
还算幸运的是,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带我们对那段往事有了个初步的认识。
来源:嗨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