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沉默的荣耀》这种谍战片和《命悬一生》这种悬疑剧都在抢观众时间。还有那部《依依向北风》,讲的是上个世纪的事。
国产剧最近很忙。
《沉默的荣耀》这种谍战片和《命悬一生》这种悬疑剧都在抢观众时间。还有那部《依依向北风》,讲的是上个世纪的事。
它们都拿到了不错的分数。观众这次挺买账。
我仔细想了想,可能不是题材的问题。剧情够复杂,演员也没掉链子。这两件事同时发生不容易。
不对,应该说是演员终于接住了剧本。
现在看剧的人很挑剔。他们能一眼看出谁在敷衍。
这些剧的导演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好故事需要好演员来呈现,但好演员也需要好故事来支撑。这个简单的道理以前经常被忘记。
《命悬一生》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主角在雨中站立了整整三分钟,没有台词。这种表演需要勇气。
勇气这个词可能用得不太准确。应该说是专业。
专业这个词又显得太冰冷。反正就是那么个意思。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鼓掌。
最近这几个月的电视剧市场就像一场突然醒来的梦。制作方终于记起来,电视剧是拍给普通人看的。
普通人想要什么。一个能让他们忘记烦恼的晚上。
就这么简单。
今年只剩下最后六十天。
《以法之名》成了很多人追剧清单上的常客。
这种反腐题材的剧集总能抓住观众。
往前数几年,《人民的名义》才是真正的现象级作品。它留下的印记至今还在。
有些故事就是能超越播出时间。
不是所有作品都能做到这一点。或者说,大部分都做不到。
反腐剧这个类型好像从观众视野里消失很久了
上次引起讨论的还是《以法之名》
现在央视突然拿出了四十集的《器重》
这个阵容看着挺扎实
全是能演戏的
故事框架也够硬
有人说终于有能看的了
我倒觉得这话说得太早
不过确实很久没见到像样的同类作品
四十集的体量放在现在算大胆的
不是说集数多就好
而是这个题材需要空间展开
那些复杂的网络和人物关系
太仓促了反而讲不明白
演员名单里没有流量明星
这点让人稍微安心些
去年那部戏就是因为塞了不会演戏的
整个味道都变了
这次看起来是认真在做戏
反腐剧最怕的就是表面文章
把严肃题材拍成过家家
《器重》这个标题取得有点意思
既指组织上的信任
也暗含责任的分量
希望内容能配得上这个名字
现在判断还为时过早
但至少是个值得关注的开端
《器重》的故事从七九年展开
五个法学院毕业生走向不同岗位
陈一众去了检察院 余高远在法院
张丽慧选择公安系统
夏英杰和陆则鸣分别进入司法和律师行业
这差不多是法治重建的初期
他们各自在系统里摸索
碰到的案子都不太简单
处理方式也带着时代的印记
九十年代初的司法环境已经不同
这几个人的职业轨迹开始交叉
有时在法庭上碰面
有时因为某个案件产生联系
他们的关系网慢慢织成一张图谱
这张图谱恰好覆盖了那个时期的司法实践
不是那种宏大的叙事
更像是通过具体的工作日常
展现制度如何在实际中运转
有个细节我记得清楚
某个角色总是带着牛皮纸案卷袋
袋口被磨得发白
这种物品的磨损程度
大概能说明翻阅案件的频率
九六年是个节点
法律体系基本搭建完成
这几个人的职业生涯也过了十七年
当初的毕业生变成了中年法律人
他们的成长曲线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司法系统的成熟过程
这种对应关系不是刻意设计的
更像是时代在个人经历中的自然投射
《器重》这部剧的根基是十多个真实案件
追剧时那种真实感挥之不去
它用ai换脸诈骗和跨国追赃这些案件搭建舞台
网络暴力那段尤其让人坐立难安
法律制度的庄严就在这些案件里慢慢铺开
蜕变的过程倒是比预想的要漫长
这种漫长本身或许就是某种答案
沈严和赵冬苓决定合作了
这两个名字在国产剧领域很有分量
沈严拍过手机和中国式关系
赵冬苓写过红高粱和安居
他们各自的作品列表长得有点吓人
现在两个人凑在一起做新剧器重
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剧本会很难挑出毛病
我大概要做好连续熬夜的准备了
《器重》的选角确实值得玩味
于和伟那张脸已经成了品质保证
他每年固定输出一两部爆款剧
去年的《沉默的荣耀》几乎每个社交平台都能看到讨论
这次他演法学教授袁亦方
一个知识储备深厚性格稳重的角色
其实他戏份占比不大
但偏偏就是这种配角最考验功力
或者说更准确些
这类演员的存在本身就能拉升整部剧的质感阈值
你看现在很多剧的配角都像走过场
于和伟的表演却总能留下记忆点
他往那儿一站
学术权威的气场就自然流露
根本不需要额外铺垫
这种演员的可怕之处在于
他们能用最少的戏份撬动最大的戏剧张力
去年那部剧里有个细节我印象很深
他整理袖口的动作把角色性格全演活了
现在很少有演员能做到这种程度
所以说戏份多少从来不是衡量演员价值的标准
关键看他们能不能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可能
《器重》找于和伟来演这个角色
算是摸到了选角的门道
吴越的演技早已过了需要证明的阶段
她出现在近几年的热门剧集里是件理所当然的事
扫黑风暴和沉默的荣耀这些作品都印证了这点
新角色方淑梅是个雷厉风行的诉讼律师
这个设定几乎是为她量身定做
或者说她早就具备了驾驭这类角色的全部条件
职业女性的干练和锋芒在她身上从不显得刻意
更像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特质
观众应该记得她处理角色时那些细微的表情变化
那些瞬间让角色突然变得立体而真实
现在回想起来
她似乎总能在有限的戏份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次也不例外
方淑梅这个角色需要的不仅是强势的外表
更需要对内心世界的精准把握
而这对吴越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她让每个动作都带着角色的重量
就连整理文件的姿势都透着律师特有的利落
这种细节上的把控往往比台词更有说服力
影视圈向来不缺会演戏的人
但能像她这样持续输出高质量表演的确实不多
或许是因为她总能把角色消化成自己的语言
再用最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
看她的戏很少会产生在看表演的错觉
更像是旁观某个真实存在的人的生活片段
这种能力不是靠技巧就能实现的
需要对角色的完全理解和信任
她在扫黑风暴里的表现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现在只是换了个名字继续证明这件事
方淑梅会是另一个例证
证明好演员从来不会辜负合适的角色
黄景瑜和张佳宁站在演员表中间位置
姜佩瑶和将奇明紧随其后
这个阵容搭配很常见
两位资深演员带着几个年轻人
年轻演员负责吸引特定观众群体
他们的脸出现在海报最显眼处
演技派前辈们反而退居二线
这种安排已经成为行业标准操作
制作方需要确保项目的基本盘
年轻面孔能带来社交媒体讨论度
老戏骨保证作品质量下限
各司其职
观众打开视频网站时
首先看见的是黄景瑜的制服造型
或是张佳宁的都市女性形象
点击进去之后才发现
真正撑起剧情的还是那些熟悉的老面孔
这种模式反复被验证有效
市场接受度很高
制作方没有理由改变
姜佩瑶在上一部医疗剧里表现尚可
将奇明则刚从某档综艺节目积累了些人气
他们需要这类主流项目巩固地位
资方需要他们吸引年轻观众
这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至于所谓的新鲜血液
更多是指演员年龄层分布
而非表演风格或叙事手法上的创新
行业现状如此
大家都在这个框架里工作
没人打算打破它
至少现在没有
《器重》这剧有央视托底
于和伟吴越丁勇岱都在
胡杏儿也算在里面
演员表看着挺扎实
演技派扎堆的好处很明显
剧情不容易垮掉
顺便还能普及法律常识
这种配置现在不常见了
电视台好像又回到了老路
靠演员不靠流量
但效果究竟如何
还得看成品
来源:鑫瑞诚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