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深情回望国歌诞生的峥嵘岁月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7 15:45 1

摘要:几部新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座谈会上被重点讨论,参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剧在历史性和艺术性上都有新的突破,尤其在还原历史细节和人物形象方面做得更细更扎实。

几部新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座谈会上被重点讨论,参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剧在历史性和艺术性上都有新的突破,尤其在还原历史细节和人物形象方面做得更细更扎实。

会议在北京开,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会场上把三部剧——《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拿出来逐条敲细节,导演、编剧、史学界的人都坐在一张桌子边,像在给作品做体检一样,把剧本、拍摄、播出后的反响一条条摆出来聊。发言不是那种空洞的鼓掌式恭维,更多是针对题材选取、叙事结构、审美表达、技术手段等方面做具体评判,大家说得直白,指出了每部戏里做得好的地方,也说了还能改进的地方。一个共同的判断是,这几部剧在把史料和艺术讲法结合得比较紧,把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发挥的作用交待得比较清楚。

说《我们的河山》,它不是单纯拍打仗场面,而是把山东那一段抗战的社会史做成一条链条。剧里把党的基层建设、政策落实、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生产恢复、政权建设等环节连成一条线,让观众能看到一个阶段是怎么接着下一个阶段走的。片里大量呈现群众层面的细节:村头的集会、土地政策的执行、小商贩的叫卖、运输队伍的辛苦搬运,这些琐碎的场面被当成重要内容来拍。像剧里通过小人物的后勤搬运来体现“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种感觉,让人明白历史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一桩桩家常事拼起来的。和以往那种把镜头集中在单一英雄身上的套路不同,这部戏更想把阶段性抗战放进更长的历史脉络里去看,逻辑上也更注重因果关系,细工活做得多。

《归队》从一开始就把气氛拉到低谷,让人马上知道主角们正在谷底挣扎。戏里讲的,是东北抗联在一次失败后怎么一步步重整旗鼓的问题。像柳四海这种老军官选择退隐是剧中一个实际的情节设定;相对地,鲁长山和战友们没有退休,而是在被打散后边隐蔽边周旋,慢慢把残部收回来、扩充兵力、恢复战斗力。整部戏更多写的是过程性抗争,不是每集都有大胜利,而是把“活着就得干下去”的那种韧劲拍出来。细节上有战士之间互相补伤补给、把从群众处弄来的粮食和情报分配好、和地方人的利益纠葛这些情节,都被一步一步展现。看过的人会觉得抗联的路并非直线向上的胜利史,而是一次次被打散再重生的故事。

《阵地》的角度稍微稀罕些,把八路军在国统区的办事处活动放到台前来讲,选了广西的场景,把桂林当成文化抗战的一个节点来呈现。剧里不仅有戏台上排演的片段,也有地道的字报印发流程、文艺队募集和编剧演员面临的抉择。更重要的是,剧把文艺工作放到战争动员的整体里去看,说明文化不是外头的装饰,而是直接参与凝聚群众、鼓舞士气的实务。剧里那些在敌后组织演出、用艺术形式传播抗战思想的细节,能让人联想到今天文化如何服务社会、如何在危机中发挥作用的问题,听上去有现实的回声。

把镜头拉远,这类题材并非新鲜。自新中国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之后,抗战题材一直是主旋律创作里重要的一条路。早在1949年就有《中华女儿》,之后几十年里这条线一直有创作积累。提到1985年是个分水岭,那年《夜幕下的哈尔滨》和《四世同堂》让抗战题材在更广的观众群里被关注起来。之后陆续出现了《赵尚志》《八路军》《新四军》《彭雪枫》《吕梁英雄传》《江塘集中营》等作品,还有以人物或事件为核心的《诺尔曼·白求恩》《壮士出川》《长沙保卫战》《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及地域性强的《东方战场》《东北抗日联军》《太行山上》。其中还有一些强烈的人物符号像《亮剑》里的某些画面,成了观众记忆里的“亮剑精神”,影响了后来不少作品的表达方式。

近些年抗战题材不断被重新翻开,既是因为有复原史实的需求,也因观众对细节真实性的期待更高了。好的剧往往不是一蹴而就,是剧本策划、史料考证、拍摄执行、演员表演、后期制作每个环节都得用力的结果。会上有专家直指这点:艺术作品靠运气是不够的,得是团队在前期把脚本打磨好,拍摄现场把细节落实到位,后期把画面和声音打磨成熟,才能既真实又有感染力。

会议里也没遮掩问题。有人提到个别剧里人物还不够立体,有点教条化,需要更丰富的心理线;有的历史节点在逻辑上还欠缺更严密的史料支撑,别凭主观感觉去写史;技术层面像战斗调度、镜头语言、音效设计等,也都有提升的空间。讨论的气氛相当务实,导演、编剧和历史学者在同一张桌子上交换看法,很多建议是立刻就能回去改的那种。

另一块讨论着眼于当下价值。几位学者提出,拍历史不是为了复述老故事,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戏把复杂的历史逻辑和人的选择呈现出来,让现代观众能从中看到一些可借鉴的东西。剧中反复出现的基层组织运作、群众动员、文化抗争等内容,和现在关于社会治理、文化自信的讨论有对接点。整个讨论没有大篇幅宣讲式的口号,倒像是围着“怎样把老素材讲清楚且讲活”的一场工作坊。

会场气氛不像庆功宴的喧闹,反而像几拨同行坐在一起修稿改稿。有人把在写作中遇到的难点拿出来问,旁边的史学者递过具体的史料来源建议,技术团队把拍摄中遇到的难题讲出来,大家掰扯着想出路子。这样一顿把事摆平一半的讨论后,座谈在下午散会,参会的人陆续收拾资料走人,会议室里留下一些还要回去加工的笔记和几份被点名要再次打磨的剧本。

来源:山谷觅清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