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满头白发的他站在宫殿廊下,看着庭生与小皇子嬉戏,眼中尽是安然。宫墙里的风从未停过,但他却安然度过了每一次风暴。
《琅琊榜》最大赢家高湛:笑到最后的深宫智者
文/鼎客儿
满头白发的他站在宫殿廊下,看着庭生与小皇子嬉戏,眼中尽是安然。宫墙里的风从未停过,但他却安然度过了每一次风暴。
《琅琊榜》的结局,许多观众为梅长苏的结局唏嘘不已,也为靖王登基而欣慰。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真正笑到最后的,是那个陪伴梁帝数十年的太监总管高湛。
他不仅平安度过了梁帝、靖王两个时代,更在晚年获得了自由和尊重,成为全剧结局最圆满的人物。
在《琅琊榜》的权谋漩涡中,高湛作为一个服侍梁帝数十年的老太监,却能在多疑的梁帝身边安然无恙,且地位稳如泰山。他的生存智慧,远超常人。
梁帝在位时,高湛深得圣宠,靠的就是“步步为营,小心伴君,谨言慎行”。他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关键的是,高湛从不明显站队。太子、誉王争嫡时,两人都想巴结他,但他“哪边都不沾边,只忠梁帝”。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哪边都不得罪。
高湛的真正智慧,在于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善意,而且做得不露痕迹。
当靖王还不受宠时,每次从战场回金陵面圣,总被冷落在殿外跪着等候。这时的高湛就会“装出敬业的态度,时不时提醒梁帝”。
观众都看得出来,他有些心疼这位不受宠的皇子。
他其实完全可以不管不问,等到梁帝自己想起来。但他没有,他经常在梁帝心情大好的时候,突然来一句提醒。这种做法很聪明,恰到好处又悄无声息地帮忙,完全不会引起梁帝的怀疑。
这种“悄无声息的帮助”,让靖王和静妃都记得他的好,却不会让人感觉他在刻意讨好。
随着剧情发展,当靖王的地位逐渐崛起时,高湛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他虽然不明着站队,但言行举止渐渐偏向静妃。
最明显的例子发生在梁帝寿宴那天。莅阳长公主为赤焰军喊冤,群臣附议,梁帝被迫同意重审赤焰冤案。
回到养心殿后,梁帝要单独面见梅长苏,这时的高湛已经不是唯梁帝之命是从,而是先看静妃的态度。
“他悄悄看一眼静妃,得到静妃点头,他才出去召见梅长苏进来。”
这种关键时刻的转向,显示高湛已经敏锐地嗅出梁帝在位不会太久,因此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立场。
高湛的智慧不仅用于自保,还多次救人于危难之中。
在夏江告发梅长苏就是林殊时,梁帝对梅长苏起了杀心,命他进宫。高湛一见情况不妙,恰逢静妃的侍女来送汤,他低声向宫女递消息:“告诉静妃娘娘,苏先生不得入宫”。
更惊险的是,梁帝赐毒酒想要毒死梅长苏时,高湛端着酒,看似随意地说了一句:“这杯是苏先生的”。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提醒了靖王和梅长苏,靖王当即上前倒掉毒酒,救了梅长苏一命。
梁帝退位后,靖王登基,静妃成为太后。这时的高湛,因为之前的种种善举,获得了比梁帝还幸福的晚年。
“长寿的高湛依然挂着六宫都总管的头衔,只是现在太后已思准他养老,可以在宫中自在度日,不须再受人使役。”
他身兼重任,又可以不用怎么操劳干活,有俸禄拿,财富自由,又可以时常陪伴在太后(静妃)、皇后(靖王的太子妃)身边,看着皇长子慢慢长大,每日都过得自由、快乐。
相比之下,梁帝中风后被困在冷清的深宫中,病卧在床,行动不便,妃妾、儿孙又不会时常围绕在身边。
在《琅琊榜》结尾,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太子妃说“起风了”时,高湛却回答:“不是起风了,而是这宫墙里的风,从没停过”。
这句话道破了深宫生活的本质——无论谁坐拥皇位,权谋、党争永远无休无止。
而高湛之所以能在这永不停息的风暴中屹立不倒,最后安享晚年,全靠他那知进退、明是非的高超智慧。
高湛的结局启示我们,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真正聪明的人不是一味争强好胜,而是懂得何时进、何时退。他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但从不轻易表露;他善良,但善良有度;他聪明,却懂得装傻充愣。
在复杂的职场和生活中,我们或许都应该学学高湛的处世哲学——既保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又能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善意;既懂得明哲保身,又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本文为《琅琊榜》同人衍生作品,人物设定取自原著,故事情节为原创。
提醒:凡对本文标题、图片、内容,进行抄袭搬运洗稿者,一经发现,立即举报!
来源:鼎客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