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人世间》到《山海情》,再到《我的阿勒泰》,口味再不一样的观众,
这两年看央视的剧,挑本子的眼睛像是练出来了。
从《人世间》到《山海情》,再到《我的阿勒泰》,口味再不一样的观众,
被它盯上的剧,多半都能看下去。
现在《红石榴餐厅》刚播两集,底子不薄。
新疆的景往那儿一摆,肉眼能打,丁勇岱这种老戏骨往那儿一站,
配角也都稳得住,入戏快,画面干净。
比去年那堆随便凑的主旋律剧,要认真得多。
真正让人停一停看的,不是景,是它拎出来那个“软里带硬”的事。
新疆,不是背景,而是主角。
开场你可能以为又是“风景挂帅”:蓝天白云、草原雪山、飞鸟少女,像极了旅游局的宣传片。
但镜头一换,手上的事儿不轻。
明亮在阿尔金山下画画,题就被摆到桌面上了:是去远方碰艺术的门,还是回老家守住母亲辛辛苦苦撑起来的“红石榴餐厅”?
自由的画者也好,厨房的接班人也罢,现实里这种选择题,几乎每个人都绕不开。
去大城卷,还是小城安稳?
选哪头都不算错,但心里都会留点不甘。
这剧不喊口号,也不打悲情牌,就跟着明亮的眼,一笔一笔画出来,让你看到这种人生的“卡点”到底是啥样的。
阿依夏这个角色,挺有分量。
一个维吾尔族女性,在新疆开餐厅,
把明亮一手带大,街坊邻里一圈人情都维系着。
她不是靠“苦情母亲”的人设让你感动,而是靠一碗一碗红石榴饭、维语夹普通话的聊天,端出来的是生活的热度和分寸。
“红石榴”这仨字也不是随手起的。
你懂新疆的,就知道它象征的是团结、融合、抱在一起的劲儿。
一颗果子里,全是紧紧贴着的籽,就像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家庭、情分,苦里有甜,甜里藏根。
这剧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字横幅,但你只要看第一集,看他们围着一张桌子吃饭,筷子碰碗,话在饭里走,你就明白了。
有人说节奏太平,像新疆版《悠长假期》。
镜头慢,人物不急,故事也不紧。
但问题在于,它不是慢没内容,而是线索埋得多,慢慢来。
老马说要退休回上海,这是一根线。阿依夏突然病倒,吃药很多年没告诉儿子,这是第二根线。明亮收到中央美院录取通知,却动了留下的心思,这是第三根线。娜娜穿着白衣走来,是发小,也是林业站的新同事,这又是一个口子。四根线交叉在一起,后面要起的浪,估计不小。
阿依夏的病,不只是眼泪点,她这些年撑着餐厅和家,全靠自己扛。
一旦身体倒了,所有担子就得明亮扛起来。
餐厅怎么办?画画还继续吗?
娜娜会不会留在这片地上?
几件事堆一起,明亮这个人就得被扯着成长。
整部剧的节奏,就像一锅汤,火不急,但底料都放进去了。
时间一到,味道自然就出来。
它不是乱炖,也不是大火猛炒,而是那种慢慢焖、能养人的东西。
央视这几年选剧的门道就摆那儿,不追顶流,不蹭热度,靠的是人情和中国味儿。
而“中国味”不是满屏政治标语,也不是全军装钢枪,而是你坐在电视前,觉得这地儿你熟,这人你见过,他们做的选择,你也经历过。
《红石榴餐厅》就是奔着这来拍的。
明亮那个画,色彩、构图、技法都有,但总觉得缺点啥。
最后他明白,是少了“人”。
这句话用在国产剧上,也很适合。
你特效做得再花哨,演员再漂亮,节奏再紧凑,没“人味”,就像一张空壳。
《红石榴餐厅》目前节奏的确不快,主线冲突也没完全炸开,但它有那个“慢慢带你入局”的劲儿。
不是开场一掌拍脸的爽剧,是那种你坐下来、看着看着就跟着动心的片子。
这剧不像《沉默的荣耀》,一开局就把节奏拉满。
也不像《我的阿勒泰》那样,风景、文艺、哲思拧成一股劲儿。
它赢在一个“稳”字。
播两集,你就知道它未必是今年最响的,但它大概率会留在你心里暖一阵。
现在节奏是慢了点,冲突也藏得深,但要是你肯坐在沙发上慢慢看,它不闹不吵,一点点把你拉进来。
现在观众最缺的不是刺激,而是“被理解”的感觉。
一天工作做完,钥匙一放,打开电视,就想找个不费劲、能安心的东西。
《红石榴餐厅》就是那种“晚饭后一集”的剧。
灯在客厅,人靠在扶手,一集过去,心里被轻轻碰了一下。
这种剧,不一定冲榜,但会被人记住。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