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呢? 一部叫《红石榴餐厅》的“大剧”,高调开播,然后……“扑”了。
兄弟们,出“笑话”了。
央视一套,黄金档。
这“排面”你懂吧?按理说,插个扁担都能发芽的“风水宝地”。
结果呢? 一部叫《红石榴餐厅》的“大剧”,高调开播,然后……“扑”了。
扑得那叫一个“惨绝人寰”。
次日收视率仅 1.3%,最高峰值 1.65%。
这数据,放央视黄金档,基本等于“开除粉籍”了。
网播更“感人”:腾讯视频播放量不足 16000,优酷不到 1500…… 我寻思我小区的业委会群,都比这聊得火热。
这哪是“无人问津”?这简直是“查无此剧”!
咱先说,这剧为什么“扑”?因为它从根上,就“烂”了。
它不是“原创”,它是个“缝合怪”。
它在干嘛?它在“抄”!它在“跟风”!
它眼红《我的阿勒泰》火了,它眼馋《去有风的地方》爆了。
于是它“灵机一动”:哎!“文旅剧”是风口啊!咱也拍!
怎么拍呢?“照搬复刻”呗。把地点从阿勒泰换成乌鲁木齐,把草地换成餐厅。
主角(一个倒霉的高材生)+返乡(被迫的)+家乡风土人情(新疆)。齐活了!
我笑了。
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玩这种“拼凑”的老梗?
主角(美院高材生)本来要出国深造。
哎,家里出事了(养母病了)!
哎,不得不放弃梦想!
哎,回来接手个濒临倒闭的破餐厅!
我闭着眼都能猜到结尾—— 最后一定是“餐厅爆火”,“爱情丰收”,主角“感悟人生”,强行上价值观,大家“包饺子”!
这哪是“旧瓶装旧酒”?这简直是“馊饭回锅炒”,连葱花都不舍得多撒两粒!
更别提那“串联感情”的“野生动物保护线”……
妈呀,那个特效棕熊!那五毛钱的质感!你也好意思上“央视”?
你这是在“致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是在“侮辱”它?预算花哪去了?
好,剧情都“烂”成这样了,你指望演员“救”?
我只能说,这剧,非但没“救”回来,还“火上浇油”。
咱就说男主,白宇帆。被戏称为“西北圈太子”。
这“资源”,简直“逆天”。
2024年到2025年,你看看他主演的剧:《城中之城》、《护宝寻踪》、《红石榴餐厅》……
一部接一部,全是在“央视一套”!
这“待遇”,比“亲儿子”还“亲”。结果呢?“强捧不红”。
观众“不瞎”。
你越是这么“硬塞”,观众就越“逆反”。
大家一看这配置:哦,又是“资源咖”,又是“跟风剧”。
对不起,“劝退”了。
这剧“扑”了,冤吗?一点不冤。
它最大的“硬伤”,不是剧情,也不是“太子”,是“懒”,是“傲慢”,是“创作上的惰性”。
创作团队,压根就没想“好好拍”。
他们就是在“薅羊毛”。
薅“文旅剧”的羊毛,薅“新疆”的羊毛。
他们以为,把“阿勒泰”的“景”和“有风”的“人”P在一起,就是“爆款”。他们忘了,大家爱的不是“风景”,是“风景”里的“故事”和“灵魂”。
《去有风的地方》,大家爱的是“谢之遥”和“许红豆”的“治愈”。
《我的阿勒泰》,大家爱的是“李文秀”和她妈的“生命力”。
这《红石榴餐厅》呢? 它没有“灵魂”,它只有“KPI”。
它把新疆的“手抓饭”、“烤包子”、“大盘鸡”、“胡杨林”,拍得跟“PPT壁纸”一样。但那又怎样? 你是在拍“舌尖上的新疆”吗?
你这不是在“宣传”新疆,你这是在“消费”新疆!
嘴上喊的都是“主义”(文化、风情),心里算的都是“生意”(流量、爆款)。
咱说句难听的。
这剧,要不是“央视一套”这个“平台优势”在兜底,(全靠央视自带的观众基础),它那1.3%的收视率,都保不住。
“央视加持”? 央视“救”不了这种“创作懒癌”!
现在的观众,选择太多了。
不会因为你在“央视”播,就“盲目买账”。
观众的“遥控器”,就是“投票器”。你“糊弄”我,我就“换台”。
“强捧”的“太子”,“跟风”的“剧本”,在“真金白银”的“收视率”面前,都是“扯淡”。
醒醒吧,别“薅”了,羊都快被你们“薅”秃了!
来源:一条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