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不出在她的成绩,而出在一个叫暖暖的孩子身上。在那个极为看重出身和背景的年代,暖暖不明不白的身世,成了盛雪竹政审档案上一个致命的问号,让她离大学校门仅一步之遥。
1977年,一个足以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年份,570万考生涌向高考考场,但最终只有不到5%的人能拿到那张珍贵的录取通知书。
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一个叫盛雪竹的女孩,才华横溢,本该是天之骄子,却在最后关头被一张无形的网拦住了去路。
问题不出在她的成绩,而出在一个叫暖暖的孩子身上。在那个极为看重出身和背景的年代,暖暖不明不白的身世,成了盛雪竹政审档案上一个致命的问号,让她离大学校门仅一步之遥。
盛雪竹的困境,传到了正在亡命天涯的俞乐山耳朵里。俞乐山,一个在时代浪潮里倒卖药材和布票的投机者,不久前刚被盛雪竹的哥哥盛必捷举报,正四处躲藏。
听到盛雪竹因为孩子被卡住前程,他内心的天平瞬间倾斜。一边是自身的安危,一边是心上人的未来。他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后者。
俞乐山冒险现身,为盛雪竹和暖暖的身世作证。他用自己的出现,洗清了盛雪竹档案上的疑点,为她铺平了通往大学的路。但他自己,也因此彻底暴露了行踪,再次陷入牢狱。
他以为自己的牺牲,能换来心爱之人的光明未来,这便足够了。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仅仅是一场巨大阴谋的开始,一张由谎言和背叛编织的大网,正悄然向他收紧。
真正的人性之恶,往往隐藏在看似正义的面具之下。一个叫肖树德的人,悄然登场。他看准了俞乐山入狱,无法为自己辩解的空档,开始了一场恶毒的构陷。
他四处散播谣言,说俞乐山是个彻头彻尾的流氓,不仅性侵了暖暖的亲生母亲曲芳菲,还在事后狠心抛弃了她们母女。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罪名足以让一个人永世不得翻身。更可怕的是,当时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对于诬告和诽谤的界定十分模糊,这给了肖树德这样的人肆意泼脏水的空间。
他编造的谎言像病毒一样扩散,俞乐山“畏罪潜逃”和“仗义现身”的行为,被他重新解读为“做贼心虚”和“欲盖弥彰”。一时间,俞乐山从一个有情有义的牺牲者,变成了一个人人唾弃的罪犯。
然而,肖树德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织成一张天衣无缝的网。真正让俞乐山万劫不复的,是他曾经最信任的三个人。
全网独家,内部流出,马上删。这三个内鬼的身份,远比肖树德的构陷更让人心寒。
第一个内鬼,是体制内的干部乔正君。他一直被俞乐山和盛雪竹视为可以信赖的朋友。但肖树德抓住了他的把柄,一个所谓的“作风问题”,以此胁迫他。
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和名声,乔正君选择了妥协。他向肖树德泄露了盛雪竹带着暖暖的藏身之处,这直接导致了后续一系列麻烦的发生。他的背叛,是出于一种体制内的生存法则,一种懦弱的自保。
第二个内鬼,是办案系统里的陈队。作为俞乐山案件的经办人之一,他本该是维护公正的角色。但他却暗中与肖树德勾结,利用职务之便,为俞乐山的档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虚构了大量关于俞乐山生活作风问题的“证据”,让那些原本只是街头巷尾的谣言,变成了白纸黑字的官方记录。这一下,直接钉死了俞乐山翻案的可能。
如果说前两个人的背叛,还带着某种“身不由己”的色彩,那么第三个内鬼的出现,则是赤裸裸的人性之恶。
这个人,是俞乐山的发小,也是他最初一起倒卖物资的合伙人。当俞乐山被捕后,这个他视作兄弟的人,为了让自己脱罪,毫不犹豫地将所有责任推到了俞乐山身上。
他将俞乐山描绘成投机倒把集团的主谋,而自己只是一个被蒙蔽的胁从。这致命的一击,让俞乐山的罪名从一个普通的经济问题,升级为主谋重罪。
当俞乐山在狱中得知这一切时,他才明白,自己面对的根本不是法律的审判,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围猎。敌人、朋友、兄弟,三股力量汇集在一起,将他推入了深渊。
他看到了乔正君的挣扎,看到了陈队的贪婪,更看到了发小的无情。他明白,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任何辩解都是苍白的。
如果他奋力挣扎,试图说出真相,不仅无法自救,反而会将盛雪竹、暖暖以及背后更大的秘密全部拖下水。
那个秘密,就藏在一本日记里。暖暖的亲生母亲曲芳菲,在日记中记录了一切。原来,暖暖并非什么私生女,而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幸存的孤儿。
当年,俞乐山、盛雪竹、曲芳菲等五个年轻人共同收养了这个孩子,并约定一起守护她的身世秘密,让她能像一个普通孩子一样长大。这本日记,是所有事件的真相,也是他们五人情感的见证。
想通了这一切的俞乐山,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放弃了所有申辩,主动承担了肖树德栽赃的全部罪名,以及发小转嫁给他的主谋身份。
他用自己的万劫不复,换来了所有他在乎的人的安全。他知道,只有他彻底“坐实”了罪名,那些人才会停止对盛雪竹和暖暖的纠缠。
根据史料,在1979年“严打”之前,俞乐山所涉及的这类经济犯罪,普遍的量刑在8到15年之间。他一人扛下了所有,所承受的代价,远远超出了他个人行为应负的责任。
俞乐山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也暗合了那个转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据一些档案记载,在1978年前后,某些地区的申诉案件中,有高达17%都属于类似的顶包或替罪案件。
他就像一个时代的“替罪羊”,用自己的沉沦,折射出那个社会在从僵化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价值观碰撞与人性挣扎。
不懂这招,下一个就是你。在复杂的利益纠葛和人性博弈中,单纯的善良和正义感,有时并不能保护自己。俞乐山用惨痛的代价,诠释了守护底线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勇气。
故事的结尾,俞乐山锒铛入狱,肖树德等人看似大获全胜。但那本藏着真相的日记,像一颗埋下的种子,静静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机。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八十年代初期,一股平反冤假错案的浪潮席卷全国。这本日记,终将成为刺破所有谎言的最锋利的武器,为俞乐山的命运带来新的转机。
真正的强大,不是从未跌倒,而是在泥泞中,依然选择仰望星空。
来源:巴黎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