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紫把下一部档期直接锁给《玉兰花开君再来》,民国大女主加黄轩,平台股票代码还没敲,热搜已经提前涨停。
杨紫把下一部档期直接锁给《玉兰花开君再来》,民国大女主加黄轩,平台股票代码还没敲,热搜已经提前涨停。
这条消息传出当天,横店群演群里出现一句暗号:有董竹君,没流量狗。
话很糙,意思直白——剧组只要演技,不要空壳。
杨紫连着四部戏,《国色芳华》《锦绣芳华》《家业》《生命树》,播一个进一个组,中间休息不超过十天,她把无缝进组玩成流水线,外界只看到产量,我看到的却是“议价权”——演员一旦能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开工,就离决定自己演什么人不远了。
她选董竹君,不选架空古偶,表面是题材换挡,实质是奖项换挡。
真实人物改编容易送审,也容易送奖,上海电视节对近代女企业家题材有天然好感,评委年年缺新鲜面孔,杨紫团队手里握着人物传记版权,等于提前占赛道。
拍好了,飞天金鹰白玉兰至少递进去一个,拍砸了,也能落个主旋律护身符,里外不亏。
男主黄轩同期在山西拍煤矿戏,剧组通告单上写着“预计十一月下旬杀青”,和《玉兰花开君再来》年底开机时间严丝合缝。
平台敢放出风声,说明两家经纪团队已经互认档期,更互认价值:黄轩需要一部女主能扛收视的剧来证明自己的市场,杨紫需要一位正剧脸来托住奖项野心,各取所需,没有爱情,全是生意。
有人猜过朱亚文,名单流出来一天就被毙,原因简单,朱亚文上一部民国剧收视率0.3,平台数据部把曲线拍老板桌上,老板一句话:观众换台速度比高铁快,用他谁负责?
黄轩上一部《山海情》网播量破八十亿,履历干净,风险小,算盘一打,黄轩胜出。
最尴尬的是成毅粉丝。
剧名刚曝光,就有人把“成毅杨紫三搭”刷上热搜,结果不到三小时,杨紫对接站直接发蓝底白字公告:勿cue,没谈。
干脆利落,一点面子没留。
为什么拒绝?
成毅主打古装武侠,杨紫现在走青衣路线,两人赛道已经分叉,平台再硬凑一起,只会互相拖后腿,杨紫团队比谁都明白,cp红利吃两次就够了,第三次就是反噬。
《玉兰花开君再来》备案四十集,投资三个亿,服装预算单列四千五百万,董竹君开的锦江川菜馆前后装修了四次,剧组就真在横店搭了四次景,花出去的钱要听见响,平台就把招商PPT里“杨紫同款旗袍”电商链接提前放出来,回本周转全部算完,才敢喊“年底开机”四个字。
杨紫粉丝在超话里列时间表:十一月《生命树》杀青,十二月进新组,全年工作排满,一天没歇。
外人看着心疼,团队看着安心——女演员花期短,三十岁前不冲奖,三十五岁后就被动演妈,杨紫把三十岁当成 Deadline,所有选择压缩成一条直线:产量换流量,流量换话语权,话语权换角色,角色换奖杯,奖杯换下一个更大角色,循环一旦停下,商业价值就塌方。
黄轩那边更冷静。
他出道十五年,电影圈进过,文艺片演过,票房毒药也当过,去年开始给自己定新KPI:一年一部电视剧,只接能上星的,收视率破一,片酬降两成也签。
平台拿这条去谈广告,客户一看黄轩名字,把预算从三百万提到五百万,平台一算账,划算,于是黄轩顺利上桌。
两个人都拿这部剧当跳板,跳的方向不同:杨紫要奖,黄轩要稳。
目标不冲突,合作就成立。
粉丝撕来撕去,在制片方眼里只是背景噪音,真正的声音来自广告部:杨紫同款呢?
赶紧打样!
招商回款比粉丝控评重要一万倍。
横店老群演说,现在剧组分两种:一种是来拍戏,一种是来做衣服。
《玉兰花开君再来》属于后者,旗袍做了三百套,男主西装一百二十套,衣服比台词贵。
为什么?
平台算过账,短视频时代,剧情可以二倍速,衣服不能二倍速,一张截图就能上热搜,衣服就是广告位,比硬广便宜,比剧情好卖。
杨紫把无缝进组做成个人标签,也做成谈判筹码,她越不休息,越能吓退想让她休息的对手。
女演员一旦停工,递上来的剧本立刻降一档,她不敢停。
黄轩敢降片酬,是因为他知道平台要的不是便宜,是要“性价比”,他降的每一分钱都会变成宣传费,把剧拱到一线,他下一部就能涨回来。
两人都在用不同方式计算同一道算术题:怎么让资本觉得非你不可。
剧还没拍,电视台已经排播,爱奇艺把Q4空出黄金档,东方卫视提前半年谈首轮,广告位预售价每十五秒一百二十万,比同期其他剧贵三成。
平台敢喊价,是因为杨紫和黄轩的名字写在招商手册上,资本信数据,数据信名字,一环套一环,没人跟钱过不去。
粉丝担心杨紫连轴转会累垮,团队担心的是她一旦休息,市场就会换新人。
娱乐圈没有中间状态,要么在镜头里,要么在镜头外,镜头外超过三个月,观众就把你忘了。
杨紫把行程排成拉练,不是不爱惜身体,是太知道规则:流量池不进则退,退一次,就永远追不上。
黄轩不年轻了,他比杨紫大七岁,男演员中年危机来得晚,却来得更狠,一旦票房连续两部扑街,大银幕就对他关门。
他回头拍电视剧,是想留一条后路,电视剧观众比电影观众长情,只要角色立住,他能演到五十岁。
董竹君丈夫夏之时是旧军官,戏份不多,却是剧情支点,黄轩用这部戏给自己搭梯子,梯子另一头连着正剧舞台。
剧组年底开机,明年四季度播出,正好赶上颁奖季,平台已经把“冲奖”写在内部评估表上,杨紫团队也把“最佳女主角”公关方案准备好,黄轩那边更直接,合同里写明:如果剧集入围主流奖项,片酬尾款多付一成。
所有人都在等颁奖礼那几分钟,为了那几分钟,他们愿意拍四十集,耗三百天,花三个亿。
戏还没拍,算盘已经打完,观众只看到演员进组,我看到的是一场提前半年就写好结局的棋局。
杨紫和黄轩都不是棋子,是下棋的人,棋盘上摆着奖项、广告、股价、片酬,唯独没有“累不累”三个字。
你说明年颁奖礼,如果杨紫没有凭董竹君站上领奖台,她会不会后悔把全年时间都卖给剧组?
如果黄轩没靠这部剧稳住电视剧基本盘,他会不会后悔降了那两成片酬?
评论区告诉我,换作是你,你敢不敢拿一年时间去赌一座奖杯?
来源:自若船帆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