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八点,导演张然(化名)走进占地5000平米的虚拟制片中心,他今天要拍摄一部古装悬疑短剧。令人意外的是,现场没有搭建任何实景,取而代之的是数十块环形LED屏幕。
在杭州西郊,一座占地百亩的芯云娱鱼短剧工厂正日夜不停地运转,这里没有传统的摄影棚,却每天诞生着让数亿观众着迷的精彩故事。
清晨八点,导演张然(化名)走进占地5000平米的虚拟制片中心,他今天要拍摄一部古装悬疑短剧。令人意外的是,现场没有搭建任何实景,取而代之的是数十块环形LED屏幕。
“第38场,准备!”随着打板声落,演员在蓝色空间内表演,周围环境已实时切换为明代街景。这就是芯云娱鱼工厂的日常——用科技重新定义拍摄。
虚拟片场:让创意不再受限
“还记得上次转场拍戏的痛苦吗?”工厂技术总监李明(化名)远指着监控屏幕说,“现在,我们的UE5虚拟引擎可以在1小时内切换宫殿、街市、山林不同场景。”
一位年轻编剧在“AI编剧工作室”内与系统对话:“需要增加一个剧情反转点。”AI立即提供三种不同方案,并自动调整后续情节。创作效率提升3倍,这让创意不再被效率拖累。
工厂二层,“短剧生命实验室” 的大屏实时跳动数据。每部上线短剧的观众留存率、互动热点都被分析,反馈至创作端。正是这些数据,让《锦衣巷》在第三集优化后,单集完播率提升50%。
创新工坊:打造下一个爆款
在“脑洞开发局”里,几个年轻编导正激烈讨论。他们的任务是每周产出100个新鲜创意,其中《我在唐朝开咖啡馆》已成为平台爆款,带动相关取景地旅游增长200%。
下午三点,“短剧急诊室” 正在抢救一部数据不佳的作品。AI诊断剧情节奏问题,编剧团队现场调整,两天后新版上线,播放量从停滞到破亿。
夜幕降临,工厂依旧灯火通明。在“全球化适配中心”,《逆袭人生》正在AI翻译助力下,同步制作英语、阿拉伯语、泰语版本,准备发往150个国家。
战略升级:从制作工场到生态赋能者
当前,芯云娱鱼短剧工厂正从内容生产基地向生态赋能平台升级。工厂最新发布的SAAS系统整合了七大核心端口,覆盖从创作到商业化的全流程。
与此同时,工厂积极推进“短剧+”战略,通过内容赋能实体经济。《我在古代开星巴克》带动取景地客流激增220%,品牌直播间引流曝光飙升356%;《田园食光》预制菜剧情植入单周销量破亿。
这里不仅是制作工厂,更是创意与科技完美融合的生态平台。每一天,近百个故事在这里诞生,通过精准的渠道抵达全球观众。
芯云娱鱼短剧工厂正以周均20部的产出,重新定义短剧行业的标准——让好故事遇见对的观众,让创意在科技的土壤上自由生长。
来源:数据星河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