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品评|庆余年第一季7.9分,第二季为啥只有7.3?期待的落差大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7 08:40 1

摘要:《庆余年》第一季豆瓣评分7.9,个人认为有点低了。但期待五年,终于盼来《庆余年》第二季,结果有些失望,豆瓣评分一度跌落到7.0 ,现在评分是7.3。为啥如此大的落差?期待的落差使然。

《庆余年》第一季豆瓣评分7.9,个人认为有点低了。但期待五年,终于盼来《庆余年》第二季,结果有些失望,豆瓣评分一度跌落到7.0 ,现在评分是7.3。为啥如此大的落差?期待的落差使然。

2019 年第一季收官时,“范闲被言冰云刺中” 的悬念像一颗种子,在观众心中埋了整整五年。这五年间,剧粉翻遍原著推测结局,有人分析 “言冰云是卧底,刺杀是苦肉计”,有人猜测 “范闲假死另有图谋”,甚至有 UP 主制作 “伏笔解析” 视频,播放量破千万 —— 所有人都在期待第二季用精密的叙事,解开这个横跨五年的谜题。

可第二季给出的答案,却让这份期待彻底落空。范闲假死的设计不仅毫无新意(鸡血包、猪骨充残骸的套路过于简单),更关键的是,前期铺垫的多重线索全成 “废笔”:第一季结尾言冰云的复杂眼神,本应暗示他与范闲的深层博弈,第二季却让他沦为 “背景板”,刺杀真相仅靠一句 “合谋假死” 带过;观众期待五年的 “神庙秘闻”,也只通过肖恩几句模糊的台词匆匆提及,既无画面呈现,也无细节补充。更致命的是剧情逻辑的断裂:抱月楼案反派袁梦 “人间蒸发”、王启年被大皇子识破身份后无后续冲突,这些本该用细腻叙事填补的漏洞,却被生硬跳过。对比第一季 “滕梓荆之死牵出多方势力” 的环环相扣,第二季的叙事更像 “赶进度” 的流水账 —— 五年等待换来的不是 “解谜快感”,而是 “敷衍感”,观众自然会在评分时 “下狠手”。

五年间,观众对《庆余年》角色的惦念从未停止。社交平台上,“范闲啥时候娶林婉儿”“陈萍萍的轮椅藏着什么秘密” 的话题常年有人讨论;演员张若昀的评论区里,每天都有粉丝催问 “第二季范闲会不会黑化”—— 这种对角色的深度情感联结,本是第二季的 “天然优势”,可剧集却亲手打碎了它。

范闲的人设崩塌最让观众难以接受。第一季那个 “敢和皇权叫板” 的少年,五年后竟成了 “情绪反复的矛盾体”:前一秒还在为金家父女惨死痛心疾首,下一秒就对着庆帝拨弄瓢虫搞无厘头;刚在鉴查院喊出 “革新旧体制” 的口号,转头就和二皇子玩起 “猜谜游戏”。这种割裂感,让期待他 “成长为孤胆英雄” 的观众彻底失望。更让剧粉意难平的是配角的 “工具化”:林婉儿从第一季的 “智慧鸡腿姑娘”,变成第二季只会说 “范闲你别担心” 的 “安慰机器”;海棠朵朵作为北齐圣女,本应是推动国与国博弈的关键,却沦为 “制造感情误会的工具人”—— 五年间观众脑补的 “角色成长线”,全被简化成 “服务主线的零件”。加上言冰云、柳如玉等角色的演员更换,熟悉的面孔没了,鲜活的性格也没了,观众在评分时难免带着 “意难平” 的情绪,给出低于预期的分数。

第一季之所以成为 “现象级”,在于它开创了 “权谋正剧 + 无厘头喜剧” 的独特风格,这种平衡让观众既能沉浸于紧张的朝堂博弈,又能在笑点中放松 —— 五年间,观众反复重温 “范思辙算钱”“王启年卖舆图” 的名场面,期待第二季能延续这种 “笑中带感” 的风格。

可第二季却把 “喜剧” 变成了 “闹剧”。为了制造笑点,剧集不惜违背剧情逻辑:范闲假死后,京都出现 “祭拜打卡点”“范闲周边售卖”,这种脱离权谋主线的 “搞笑情节”,让观众刚为范闲的安危捏把汗,就被强行拉进无厘头氛围,情绪彻底断裂;二皇子 “认不出范闲却掏骨灰” 的桥段更显刻意,两人明明在前几季多次对峙,却突然 “失忆”,只为制造 “认错人” 的笑料 —— 这种 “为了搞笑而搞笑” 的设计,完全丢掉了第一季 “喜剧服务剧情” 的精髓。更让观众失望的是,五年间期待的 “深度权谋”,也被喜剧元素稀释:范闲与邓子越讨论 “体制革新” 的严肃对话,本应是展现主题的关键,却被王启年偷藏点心的小动作打断;悬空寺刺杀的多方博弈,本该是 “计中计” 的高潮,却靠角色直白 “报答案” 揭秘 —— 五年盼来的 “权谋 + 喜剧”,变成了 “没营养的闹剧”,观众自然会用低评分表达不满。

第一季的制作诚意,观众看在眼里:服化道贴合角色身份(范闲的布衣、庆帝的龙袍都透着质感),场景布置细节满满(鉴查院的暗格、范府的庭院都有古风韵味),即便有广告植入,也做到了 “润物细无声”—— 这种 “内容为王” 的态度,让观众愿意等五年,相信第二季会更精良。

可第二季的商业化妥协,却让观众寒了心。打开剧集,首先面对的是 “无法跳过的前情广告”:会员要等 30 秒,非会员要等 90 秒,作家匪我思存都忍不住吐槽 “广告比正片长”;正片里,广告更是无孔不入:朝堂议事时,官员突然举起某品牌饮品 “安利”;鉴查院密探执行任务,腰间还挂着零食包装;甚至范闲与林婉儿的定情信物,都被换成某品牌首饰 —— 这些生硬的植入,完全破坏了古代背景的沉浸感,有观众调侃 “这不是《庆余年》,是《广告余年》”。更让人心凉的是制作的 “潦草”:第一季陈萍萍扳倒朱格,从证据收集到对峙细节,每一步都丝丝入扣;而第二季春闱舞弊案,范闲仅凭 “提前查考场” 就破局,既无铺垫也无细节,像 “开了上帝视角”—— 五年等待,盼来的不是 “制作升级”,而是 “敷衍了事”,观众在评分时必然会用分数 “惩罚” 这种商业化的偷懒。

如果说第二季的问题是 “客观不足”,那五年的漫长等待,就是放大这些不足的 “催化剂”。这五年间,观众的审美阈值在不断提高:《琅琊榜之风起长林》《长安十二时辰》等权谋剧,用更精良的制作、更缜密的叙事,拉高了市场标准;而《庆余年》第一季留下的 “神级开局”,让观众对第二季的期待值达到顶峰 —— 他们要的不是 “及格的续作”,而是 “超越前作的精品”。

可第二季交出的答卷,却连 “及格线” 都难达:叙事漏洞、人设崩塌、风格失衡、商业化过度,每一个问题都精准踩中观众的 “雷点”。更关键的是,五年间观众积累的 “情感成本”,成了评分时的 “扣分项”:有人为了等第二季,每年重刷第一季;有人为了第一时间看更新,特意开通会员;还有人组织 “剧粉群”,每天讨论剧情走向 —— 这份投入,让他们对第二季的 “容错率” 极低。当期待中的 “神作” 变成 “平庸之作”,五年的热情瞬间转化为失望,评分时自然会 “下狠手”:7.3 分的背后,不是剧集 “烂到极致”,而是 “五年期待落空” 的情绪宣泄 —— 观众用分数告诉制作方:我们愿意等好作品,但不愿等敷衍的 “圈钱之作”。

0.6 的评分差,不仅是两季剧集质量的差距,更是 “五年高期待” 与 “现实低质量” 的落差。观众对《庆余年》的感情从未消失,否则也不会为它争论、为它遗憾。如果第三季能正视这些问题,放慢节奏打磨剧本,找回第一季的 “诚意”,或许能重新赢回观众的心 —— 毕竟,那个 “追求平等自由” 的范闲,那个 “藏着无数秘密” 的庆国,仍值得观众再等一次。

来源:随言杂谈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