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新盛赞:于和伟以神韵重塑历史英魂吴石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6 14:14 1

摘要:“于和伟老师把吴石将军演活了!”《沉默的荣耀》联合出品人赵建新在接受采访时,用这句话精准概括了这位实力派演员对角色的深度诠释。这部以真实历史为蓝本的谍战剧,自2025年10月热播以来,凭借对隐蔽战线英雄的细腻刻画引发全民追剧热潮,而于和伟塑造的“密使一号”吴石

“于和伟老师把吴石将军演活了!”《沉默的荣耀》联合出品人赵建新在接受采访时,用这句话精准概括了这位实力派演员对角色的深度诠释。这部以真实历史为蓝本的谍战剧,自2025年10月热播以来,凭借对隐蔽战线英雄的细腻刻画引发全民追剧热潮,而于和伟塑造的“密使一号”吴石,更成为观众心中不可替代的经典形象。

选角背后的精准眼光:形神兼备铸就角色灵魂

赵建新透露,剧组在完成备案公示后,第一个锁定的演员便是于和伟。“他不仅具备深厚的演技功底,外形气质更与吴石将军儒雅中暗藏锋芒的特质高度契合。”这种判断在剧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于和伟通过微表情与肢体语言,将吴石作为国民党中将参谋次长的威严,与潜伏者身份的隐忍完美融合。例如,在向朱枫传递情报的场景中,他手持茶杯与国民党高官谈笑风生,食指却在杯底轻敲三下完成暗号传递,指尖沾染的茶水在桌布上晕开迷雾般的痕迹。这种“举重若轻”的表演,让观众直呼“于和伟的眼睛会说话”。

细节控的极致追求:从历史原型到艺术再现

为还原吴石将军的真实风貌,于和伟的演绎渗透到每个细节。剧中,他使用一支刻有“吴状元”(保定军校榜首外号)的缺角钢笔传递情报,笔帽旋转间微缩胶卷悄然现身;赴台前留给儿子的二十元美钞,攥紧时颤抖的手部特写,暗合历史中吴韶成靠此钱完成学业的史实;牺牲前在牢房用钢笔书写“台湾必归”,笔尖因颤抖而力透纸背的细节,源于他提前百遍练习左手写字的沉浸式准备。更令人震撼的是,他通过妆容变化暗喻角色命运:初期面色红润、眼神清亮,后期眼袋深陷、肤色暗沉,精准对应吴石因长期潜伏而加速衰老的历史轨迹。

人性深度的立体刻画:英雄亦有软肋

赵建新特别强调,于和伟的表演突破了传统英雄形象的扁平化塑造。剧中,吴石面对妻子质疑时的躲闪眼神、与女儿通话时刻意放软的语调,暴露出铁血将军背后的温情软肋。一场与战友陈宝仓的饭局戏中,他听闻对方因信任自己而接下危险任务,嘴角不自觉上扬,饭菜一口接一口送入口中,用“吃”的动作掩盖内心波澜。这种“以食言志”的表演设计,既符合人物作为福建人的饮食习性,又暗喻乱世中知识分子以口腹之欲消解精神重压的生存智慧。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交融:幕后团队的匠心

剧组的严谨态度为于和伟的表演提供了坚实支撑。赵建新透露,为获取烈士家属授权,团队历时半年与吴石后人沟通,最终呈现的绝笔家书、未寄出的家书等道具,均与台北历史档案馆原件分毫不差。拍摄期间,九万件道具通过轮渡人力转运至鼓浪屿,吴石故居、办公室等场景完全复刻历史照片。这种对真实的执着,让于和伟的表演有了更厚重的历史依托。例如,他演绎吴石被捕后血压飙升至二百余的场景,参考了同时期入狱的报人龚德柏的回忆录,通过脸色苍白、视线模糊、扶墙踉跄等细节,将肉体痛苦与精神绝望交织的复杂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现象级传播:跨越海峡的文化共鸣

《沉默的荣耀》播出后,不仅创下央视八套收视率破4%、网络话题热度8亿人次的佳绩,更在海峡两岸引发深刻共鸣。福州吴石故居成为红色打卡地,南京翠琅村1号的老房子前,年轻人复刻剧中全家福;台湾学者邱毅通过短视频盛赞该剧“还原了被遗忘的历史”。这种跨地域的文化影响力,印证了赵建新的创作理念:“只有尊重历史、敬畏英雄,才能让主旋律作品真正走进人心。”

结语

当于和伟在剧中重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台词时,他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吴石的信仰之光,更是一个演员对职业的虔诚。正如赵建新所言:“于和伟的表演让历史人物从档案中走出,成为有血有肉的时代镜像。”这部剧的成功,既是对隐蔽战线英雄的致敬,也是中国影视工业在重大题材创作上的一次突破性实践。

来源:妍妍浅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