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部叫做《依依向北风》的电视剧在中央八套播出,可能很多人一开始都没太注意,但它却悄悄地火了起来,收视率达到了1.25%。
最近,一部叫做《依依向北风》的电视剧在中央八套播出,可能很多人一开始都没太注意,但它却悄悄地火了起来,收视率达到了1.25%。
这个数字在现在各种大制作、大明星云集的电视剧市场里,算不上顶尖,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讲的是几十年前“知青”下乡的故事。
在很多人看来,这应该是属于咱们父母辈、爷爷奶奶辈怀旧看的东西,跟现在喜欢看仙侠玄幻、霸道总裁的年轻人应该没什么关系。
但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这部剧不光让老一辈人看得津津有味,还在年轻人聚集的抖音平台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一个叫“知青妆挑战”的话题,播放量居然超过了三亿次。
视频里,很多零零后的小姑娘,学着电视剧里的样子,化着冻得红扑扑的“冻伤妆”,裹着厚重的军大衣,模仿着剧里的台词和神态。
这种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对同一个文化产品产生兴趣的现象,确实不多见,也让人忍不住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部剧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大家跨越年龄的代沟,坐在一起讨论?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抛开一个老观念。
很多人一听到“知青题材”,脑子里就会自动浮现出一些固定的画面:灰暗的色调,无尽的劳作,还有主角们说不完的苦难和眼泪。
好像不把那个年代的艰辛放大到极致,就不是一部合格的知青剧。
但如果我们仔细看一看现在的市场变化,就会发现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根据相关部门的备案数据显示,2023年同类型的电视剧项目,在数量上其实减少了大概四成,但投入的资金反而增加了四分之一。
这说明什么?
说明制作方不再搞“剧海战术”,而是开始集中资源,想做出几部真正有质量、能打动人的好作品。
《依依向北风》能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首先就是因为它没有一味地“卖惨”。
它换了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不是直接把一碗苦药端到你面前,而是先把那个年代生活里的一点点甜、一点点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给你看,让你对里边的人和事产生了感情,然后再慢慢地让你体会到那份甜背后的苦涩和无奈。
整个故事的核心,其实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来概括,那就是“走,还是留?”“走”,意味着可以拿到返城的指标,回到熟悉的城市和家人身边;“留”,则意味着要信守对这片土地、对身边人的承诺。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把那个特殊年代里,个人命运和时代潮流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挣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每一个看剧的人都会忍不住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换成是我,在那个情况下,我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面对这道难题,剧里的演员们首先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饰演女主角依依的张可盈,电视剧刚开播的时候,没少被观众在弹幕里批评,很多人觉得她长得太白净,气质上不像一个能吃苦的知青,穿上旧衣服也只是“城里小姐体验生活”。
面对这些质疑,她没有站出来争辩,而是直接发布了一段自己的生活视频。
视频里,她是在黑龙江的一个知青博物馆里,没有化妆,很认真地擦着展馆的玻璃,在零下十几度的室外用手搓洗冻得硬邦邦的大白菜,手上因为又干又冷,裂开了一道道小口子,贴满了创可贴。
博物馆里一位亲身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老讲解员看到她的手,用一种过来人的幽默说:“我们当年管这个叫‘裂口子拜早年’。”就是这么一个真实的细节,一下子就让弹幕里的风向变了,大家开始相信,演员们是真的下了功夫去体验和理解那段生活,而不是在镜头前摆样子。
还有一位叫鲁诺的男演员,为了一个镜头,在零下二十度的东北,徒手去刨冻硬的粪肥,双手关节都冻肿了,他还在镜头前开玩笑说这是“免费丰唇”。
这种敬业精神,不是靠嘴上说说的,观众通过屏幕,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那份真实和投入,这种真实感,是打动人的第一步。
当然,光有演员的辛苦和投入还不够,一个故事要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里,还得有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东西。
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现在18到25岁的年轻观众,对知青题材电视剧的接受程度比去年提高了超过百分之十。
他们喜欢看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人在面对苦难时展现出的那种“燃”劲儿。
这种“燃”,具体来说,体现在几个方面。
《依依向北风》这部剧恰好都做到了。
首先,是故事不落俗套。
比如何明翰饰演的男主角乔正君,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
演员为了这个角色,减重了十五斤,让自己的脸颊都瘦得凹了进去,以符合人物后期的沧桑感。
但更重要的是角色的选择,当他费尽周折终于拿到了宝贵的返城指标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他把这个能改变自己一生的机会给卖掉了,换来的钱,是为了给自己的初恋女友解决城市户口问题。
这个情节,让角色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
他既不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圣人,也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的行为里包含了愧疚、责任和个人的挣扎。
这种人性的复杂,远比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形象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
其次,是细节上的真实。
一部剧用不用心,看细节就知道。
剧组为了还原历史,专门按照原样复刻了1977年的火车票,那种粉红色的底、巴掌大的纸片,甚至连票根上“限乘当日当次车”的字体和纸张的毛边都做得很逼真。
剧中有一个镜头,女主角默默地把这张承载着回城梦想的火车票,折成了一架纸飞机,然后看着它飞进火堆里烧掉。
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台词,但那种梦想破碎的感觉却扑面而来。
很多观众看到这一幕都说“瞬间被触动了”,为什么?
因为在他们家里的老相册、旧箱子里,可能就放着一张几乎一模一样的火车票,那是他们父母青春的见证。
这个小小的道具,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尘封的家庭记忆,让电视剧里的故事和观众自己的生活产生了连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情感上的共情。
菅纫姿饰演的东北姑娘俞乐山,这个角色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她出场时,正准备和未婚夫订婚,结果未婚夫的名字突然出现在了返城的名单上。
她挺着肚子,在没过膝盖的大学里追着火车跑,那一幕看得人心里特别难受。
按照过去的电视剧套路,接下来很可能就是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孩子之类的苦情戏了。
但这部剧没有这么拍,编剧让她在痛苦过后,选择了另一条路——她擦干眼泪,重新拿起书本,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试,并且成功考上了大学。
这个情节的设计,让角色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也让故事的立意一下子拔高了。
她没有停留在“被抛弃”的受害者角色里,而是展现了女性自我觉醒和奋斗的力量。
这个选择,和今天无数为了考研、考公务员而埋头苦读的年轻人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大家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现在拼命追求的“上岸”,那种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的精神,早在几十年前的她们身上就已经存在了。
时代背景不同,但那份不认命、要靠自己闯出一片天的劲头,是相通的。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发现《依依向北风》这部剧,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过去的故事,它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平台,让不同的年代的人有了一个可以共同讨论的话题。
在很多家庭的客厅里,可能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爷爷指着电视里的劳动工具,跟孙子说“我当年用的就是这个”;而孙子则从剧里的“挣工分”制度,联想到了自己现在工作中的“KPI考核”。
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一起吐槽的鲜活记忆。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从剧中看到的,可能不仅仅是父辈的青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参照。
当他们自己也面临着工作压力、裁员风险、情感困惑等生活中的“北风”时,剧中人物那种抱团取暖、互相支撑(就像剧里说的“人字一撇一捺,互相支撑”),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不放弃选择、不放弃希望的态度,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慰藉和力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生活的难题或许形式不同,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依靠自己和同伴的力量去战胜困难的勇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来源:A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