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里回到出租屋,随手按开电视,一群“学生”在田埂上挥旗,可脸上细纹明显,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秒。
夜里回到出租屋,随手按开电视,一群“学生”在田埂上挥旗,可脸上细纹明显,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秒。
屏幕角落亮着央八字样,新剧叫《依依向北风》,号称重现知青岁月,广告词听起来挺带劲。
首播那晚收视冲高,社交平台刷屏,谁料第二集刚播完,数据就像被猛拽电闸,直接掉了一大截。
楼下大妈一边洗碗一边念叨:“演员都比我女儿还大,咋还演十八呢?”声音穿过楼道回荡。
最扎眼的就是年纪反差,剧本说十八九,镜头里却是三十往上的脸庞,额角纹路用滤镜也遮不住。
他们穿着雪白衬衫下地干活,袖口还带着新衣折痕,泥点子一粒没有,像刚走出旗舰店。
化妆师怕他们显老,底妆厚得能反光,灯一打,整个屏幕泛着油光,晚餐都显得更咸。
更离谱的布景也没落下:土墙贴着时髦标语,红底黄字净透闪亮,懂行的老手一眼看穿年代错误。
有观众截图放大,墙角还露出现代涂料专用的生产标签,连撕都没撕干净。
剧情节奏踩油门,开场没多久就有人进了看守所,女主的意外怀孕像快递,当天签收。
真实下乡的日子本来慢,一封信能走半个月,一场分粮大会得磨上三集,剧里却像短视频拼接。
坐在沙发的老爷子皱眉,他记得那会儿谈恋爱是借书夹纸条,哪儿有当众拉拉扯扯。
后来镜头一转,村民围着知青抢鸡蛋,仿佛满村子都是土匪,一瞬间弹幕里“抹黑”两字刷屏。
七十多岁的赵伯拿出当年相册,照片里村口送别场景,乡亲捧着蒸饺送行,他说这才是记忆里的味道。
网络造了新词儿:“塑料怀旧。”意思很简单,外壳是年代戏,心里却翻着甜腻偶像范儿。
剧组连夜发声明,说演员年龄不影响真情,只需靠演技,可底下回帖一片“滤镜遮住了”。
弹幕同时盯上片头广告,一瓶金灿灿白酒闪瞎屏幕,被做成鬼畜视频,调侃“比衬衫还亮”。
专家把《山海情》拉来同框,指出那边演员晒黑指甲缝,这边头发定型一丝不乱,差距谁都看得到。
年轻观众摇头说没土味只剩糖味,干脆关电视刷短片;长辈则换回新闻听球赛,两个群体罕见合拍。
论坛里出现一堆老照片:褪色棉衣、缝补裤脚、手握锄头的笑容,配文就一句“这才叫年代”。
有自称剧组人员匿名解释,预算大半用在演员片酬,服装只能外借,所以不敢弄脏,怕赔偿。
频道随后悄悄调整排播,把重播老剧往前挪,官方不提“救场”,观众却心知肚明。
第三周收视报告出炉,《依依向北风》掉到同时段倒数,首页推荐位换成了综艺合集。
工作人员关了演员评论区,粉丝安慰无果,路人调侃继续,话题热度却在降温。
主创访谈里承认没去实地采风,参考资料来自网络剪影,语气里透着无奈。
评论作者写道,同一批演员如果卸妆晒两周,可能就贴合角色,可档期不等人。
业内人士总结,这是一场把偶像剧拍法生搬硬套的冒险,结果把自己困在滤镜之下。
广告商最先止损,衍生节目与电商联动被取消,剧里同款服装打折清仓,无人接盘。
投资方连开几场会议,外界听不见结论,只看到宣传稿越来越短,措辞也越来越谨慎。
有人还替演员辩护,说观众偏见太重,可更多人回复:真年代戏不怕年轻,怕虚假。
剧评账号把这件事称作一次“划水事故”,数据图表显示观众跳出率高得惊人。
黄金档的电视声音依然准点响起,可前排座位人越来越少,像一场散场却没拉帷幕的演出。
街头餐馆循环播放十年前黑白片,食客边吃边聊知青往事,感慨“老片子土才真”。
老顾客指着屏幕里的旧拖拉机说,当时就是这声音,没多响,但踏实。
后桌少年插话,他奶奶也聊过上山下乡,提起补丁裤脚眼里带光。
新剧本想唤起的情怀,被旧纪录片顺手接走,像风筝换了线。
播出进入尾声,频道没有停播也没改档,官方口径只说“照常排播”。
剧组想靠后半段翻身,剪掉过亮夜景,缩短恋爱情节,仍难追回跳走的观众。
被期望寄托的怀旧盛宴,最终像冷掉的汤,表面还冒点热气,筷子搅开已是平淡。
有人统计,一部剧从热搜到冷场,用了不到十天,速度跟网络梗一样。
窗外北风刮起尘土,电视里的“向北风”仍在响,客厅里却只剩空调嗡鸣。
遥控器静静躺在茶几边,没有人再去按下回看键。
故事没有反转,也没有宣告,它就这样落幕,像关灯后的一声轻响。
来源:坦荡的苹果Zeh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