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短剧与长剧协同共生需从模式、创作、IP运营、资源配置四方面着手:模式上,通过共享IP(配套衍生、故事宇宙拓展、风险试水、融合共生)及发展中剧实现互补;创作上,尊重叙事差异创新改编,加强创作群体交流以弥合理念分歧;IP运营上,建立科学体系,摒弃“榨取式”开发,
主编温静导读:微短剧与长剧协同共生需从模式、创作、IP运营、资源配置四方面着手:
模式上,通过共享IP(配套衍生、故事宇宙拓展、风险试水、融合共生)及发展中剧实现互补;
创作上,尊重叙事差异创新改编,加强创作群体交流以弥合理念分歧;
IP运营上,建立科学体系,摒弃“榨取式”开发,以培育思维维护IP长期价值;
资源配置上,需政府与行业协会引导,扶持原创及中小成本项目,优化资源分配,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微短剧与长剧融合遇难题,如何破局?
微短剧与长剧协同共生需从模式、创作、IP运营、资源配置四方面着手:模式上,通过共享IP(配套衍生、故事宇宙拓展、风险试水、融合共生)及发展中剧实现互补;创作上,尊重叙事差异创新改编,加强创作群体交流以弥合理念分歧;IP运营上,建立科学体系,摒弃“榨取式”开发,以培育思维维护IP长期价值;资源配置上,需政府与行业协会引导,扶持原创及中小成本项目,优化资源分配,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微短剧与长剧
融合的模式与实践
(一)共享IP模式
1. 配套衍生开发
在长剧立项初期,同步规划并开发配套短剧,复用场景和角色来讲述支线故事,是一种常见的共享IP模式。这种方式既可以降低制作成本,又能为长剧进行市场预热。例如,一些古装长剧在拍摄时,会同时拍摄相关的短剧,短剧可以讲述长剧中配角的故事,或者是主角在主线剧情之外的一些经历。这些短剧在长剧播出前或播出期间发布,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增加观众对长剧的期待值。
2. 故事宇宙拓展
依托经典IP的流量势能,对长剧中未被充分挖掘的边缘人物与隐藏叙事线进行开拓,构建起更加丰富的故事宇宙。如《九重紫》的衍生短剧《昭世录》集结了部分原班人马延续热度,通过展现长剧中一些配角的成长历程和情感故事,进一步丰富了《九重紫》的故事世界。还有《庆余年》推出的前传《帝王业》,以长剧的世界观为基础,讲述了长剧之前的故事,引发了“一口气看完庆余年前传”的话题热潮,吸引了众多《庆余年》粉丝的关注,同时也为长剧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粉丝基础。
3. 风险试水模式
借助短剧低成本、快迭代的特性,将新颖题材投入市场检验,为长剧制作提供前期验证。当影视公司有一些创新的题材或概念,但不确定市场接受度时,可以先制作成微短剧进行投放。如果微短剧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再进一步开发成长剧。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长剧的创作风险,避免因题材不受欢迎而导致的巨大投资损失。
4. 融合共生模式
短剧通过联合营销、跨界合作等形式拓展长剧IP的商业价值维度。例如,短剧版《赘婿》开创“剧集+电商”模式,将品牌植入融入消费场景,观众在观看短剧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购买剧中出现的相关商品,这种模式显著延长了IP的商业生命周期和变现能力。同时,微短剧和长剧还可以通过联合举办宣传活动、互相推荐等方式,扩大IP的影响力,实现互利共赢。
(二)中剧的出现与发展
剧集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长剧在“变短”,短剧在“变长”,“中剧”这一全新的剧集形态应运而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2025年8月的备案公示中,首次单列“中剧”类别,《爱上这条街》和《朱雀堂2》成为首批以“中剧”身份备案的作品。中剧单集时长15至30分钟,在传统电视剧与微短剧之间开辟出以“中度体量”为特征的全新赛道。
以《朱雀堂》为例,其第一季凭借精良制作与扎实叙事,以超过3亿的有效播放,位居2025年度猫眼平台短剧热度榜第一。该剧以4K超高清镜头、1∶1的置景复刻了年代场景,15分钟一集的设置,在短剧的快节奏中融入长剧的叙事深度,让爽点与思辨同频,既满足了观众对紧凑剧情的需求,又能引发观众对剧情背后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爱上这条街》第一季围绕改造后的文旅街区“五方街”展开,以七个单元故事分别探讨外来就业、长辈催婚、子女教育、网络乱象、人工智能、相互理解、老无所依等社会热点话题,力图以“小切口”折射“大时代”,在笑声与感动中勾勒出现实生活的丰富肌理。
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叙事逻辑差异
长剧和短剧在叙事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是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长剧通常注重深度沉浸、多线叙事,通过细腻的情节和人物刻画,展现复杂的故事和人物的成长弧光,其叙事节奏相对较慢,注重故事的铺垫和情感的积累。而短剧为了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必须将爽点前置,采用强情节、高反转的叙事方式,以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种叙事差异在共享IP改编时容易导致矛盾。
(二)创作群体理念分歧
当前,长剧与短剧的创作群体在核心理念与生产逻辑上存在明显分野。长剧创作人员更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文化内涵,追求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剧本打磨、角色塑造和场景设计,力求打造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而短剧创作群体则更侧重于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追求作品的快速产出和高流量回报。他们更关注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满足观众的即时娱乐需求,因此在创作上可能会更倾向于采用一些流行的套路和模式。这种创作群体理念的分歧,在微短剧与长剧融合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创作方向的不一致,影响作品的质量和风格的统一。
(三)IP价值透支风险
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微短剧市场存在对IP过度开发的现象,这可能导致IP价值的透支。一些制作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在短时间内密集推出大量基于同一IP的短剧,且内容同质化严重。这些短剧往往只是简单地套用IP的外壳,而缺乏对IP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呈现,难以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和感动。观众在频繁接触到质量参差不齐的IP短剧后,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对该IP的好感度和期待值也会逐渐降低,从而损害IP的长期价值。
(四)市场竞争与资源分配不均
随着微短剧与长剧融合趋势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成熟IP强大的流量虹吸效应,使得资金、人才、平台等资源过度集中于其上,导致原创作品及中小成本项目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大型影视公司和头部制作团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IP资源和投资,而一些小型制作公司和独立创作者则难以与之竞争,面临着资源匮乏、创作受限的困境。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不利于整个影视行业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也可能导致市场上的作品类型单一,无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
促进微短剧与长剧
协同共生的策略
(一)尊重叙事差异,创新改编方式
在共享IP改编时,要充分尊重长剧和短剧的叙事差异,创新改编方式。对于短剧改编,要深入理解长剧IP的核心精神和目标受众,建立独立的叙事逻辑,避免对长剧的简单浓缩或魔改。可以从长剧的故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节或人物,以短剧独特的叙事方式进行重新演绎,在保留长剧IP精髓的同时,展现短剧的特色。
(二)加强创作群体交流合作
为了弥合长剧和短剧创作群体之间的理念分歧,需要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举办行业研讨会、创作培训课程、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促进长剧和短剧创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学习。让长剧创作人员了解短剧的创作特点和市场需求,学习短剧在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营造强情节和高反转方面的技巧;同时,也让短剧创作人员认识到长剧在艺术创作、文化内涵表达等方面的优势,提升自身的创作素养和审美水平。此外,还可以鼓励长剧和短剧创作团队进行联合创作,通过优势互补,打造出既具有高流量又有深度内涵的作品。
(三)建立科学的IP运营体系
为了避免IP价值的透支,需要建立科学的IP运营体系。影视公司和制作方要将IP视为可生长的“内容资产”进行培育式运营,摒弃急功近利的“榨取式”开发。在开发IP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根据IP的特点和受众定位,选择合适的剧集形式进行开发,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开发。同时,要注重每一次IP衍生创作的质量,确保作品能够丰富IP宇宙、强化核心价值、扩大情感联结。建立科学的IP价值评估体系,对IP的开发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开发策略,实现IP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发挥引导作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促进影视行业的公平竞争和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原创作品和中小成本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优惠、资金补贴、项目孵化等方式,鼓励创作者进行创新创作,为中小成本项目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IP市场的监管,规范IP的交易和开发行为,防止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垄断。推动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让各类影视公司和创作者都能在市场中公平竞争,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鼓励不同规模的影视公司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微短剧与长剧融合发展,提升整个影视行业的发展水平。
微短剧与长剧的融合趋势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诸多挑战。通过创新融合模式、解决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协同共生策略,微短剧和长剧有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影视行业朝着高质量、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的影视作品。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