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路军战士围坐桌边,烤全羊冒着油光,梭子蟹堆成小山,有人还催着店小二 “要大鲍鱼”。
打开某部抗日剧,屏幕里的场景让人恍惚。
八路军战士围坐桌边,烤全羊冒着油光,梭子蟹堆成小山,有人还催着店小二 “要大鲍鱼”。
试问一下哪个打仗的队伍能这样?战火纷飞时竟有闲心讲究吃喝,这到底是抗战剧还是美食剧?
这些夸张场景,和真实历史里的伙食差得远,真正的八路军战士,当年到底吃些什么?
张卫健主演的《五台山抗日传奇之女尼排》里,战士们打仗间隙还能专门下馆子。
点了烧鸡、虾仁还不满足,非要让店小二上鲍鱼,还特意强调 “要大的”。
店小二那惊讶愣住的表情,倒像替观众说出了心里话。
再看《雷霆战将》,这剧里的离谱更直白,指挥官在炮火声里慢悠悠喝着咖啡,还对着身边人抱怨 “糖放多了,苦甜不对味”。
甚至有段剧情,有人把鱼子酱当作战利品奖励战士。
还有角色张口就要 “法式鹅肝”,仿佛身处西餐厅。
在连盐都稀缺的年代,哪来的咖啡和鱼子酱?这些食材,当年连富商都少见。
食材离谱也就罢了,剧中人的态度更让人费解。
《箭在弦上》里有段剧情特别离谱,战士拿到刚蒸好的白面烙饼。
不但不珍惜,还一脸不情愿地扔在一边,说 “这玩意儿没味道,吃着没劲”。
另一部不知名的抗日剧更过分,有人把鸡蛋当靶子练枪法。
打烂了还笑着念叨 “吃肉的都是傻子,不如练枪痛快”。
现在咱们吃白面馒头很平常,可就算放到现在,也没人会把鸡蛋当靶子玩吧?更别说嫌弃白面烙饼了。
这些剧里的角色,仿佛根本不知道 “饿肚子” 是什么滋味,要是真经历过战乱年代,能这么糟蹋粮食、嫌弃食物吗?
这种剧情,不也是在抹黑当年战士们的形象吗?
饿着肚子打仗的先烈,若看到这样的剧情,会作何感想?
除了伙食,有些抗日剧的剧情重心也跑偏了,打仗在剧中竟然成了 “副业”。
《胭脂》虽然打着抗日旗号,可剧中大部分情节都在讲赵丽颖饰演的女主和男主的感情纠葛。
今天为了约会错过侦查任务,明天为了吵架耽误传递情报,打鬼子的戏份加起来没几集,全是家长里短的儿女情长。
还有《青春烈火》,李智楠饰演的战士和女主凑在一起,不是讨论怎么打鬼子,而是天天聊 “今天吃什么菜”“明天谁送点心”。
有次日军都快攻到阵地了,两人还在为 “羊肉炖得够不够烂” 拌嘴,打鬼子的戏份反而成了点缀。
把抗战剧拍成偶像剧,为啥现在的抗日剧会变成这样?说到底,还是创作态度出了问题。
光明日报曾报道,华北八路军每人每月标准是 40-45 斤小米、3 两油,这已是不错的情况,1941 年后就难了。
国民政府断了供给,又遇大扫荡,战士们只能吃黑豆加野菜,陕北老兵回忆,黑豆硬得像 “钢盔”,吃多了消化不了。
连小米都算珍贵的年代,哪来的白面馒头管够?更别说烤全羊了,这样的主食标准,能吃饱已不易。
现在有些抗日剧的导演、编剧,根本不考虑历史背景,只想着怎么博眼球、赚流量。
觉得 “离谱的伙食”、“狗血的感情戏” 能吸引观众,就不管合不合理,一股脑往剧里加。
他们忘了抗日剧的意义,不是搞噱头、做娱乐,而是让观众记住那段艰苦的岁月。
可现在呢?抗战剧成了 “离谱剧情集合地”,伙食比现代人还好,感情戏比打仗还多。
这样的剧播出来,能让年轻人了解真实的抗战吗?这些乱象不是小事,长此以往,抗战题材的严肃性都要被磨没了,该怎么改呢?
抗日剧不是娱乐闹剧,更不是 “美食秀场”,可现在有些作品,为了流量放弃了底线,消解了抗战历史的严肃性。
观众看抗日剧,是想看到先辈们的坚韧与牺牲,不是看 “战场美食”“恋爱脑战士”。
导演、编剧要是真为作品负责,就该少点浮夸套路,多考虑剧情的合理性,守住创作的底线。
别让这些离谱的神剧,把抗战题材给毁了,毕竟,那段历史容不得瞎编乱造,先辈们的付出,更不该被当成博眼球的工具。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