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城区封街、笔架山清场、文旅局连夜印出“跟着剧组游锦州”的小册子——这不是拍戏,是整座城在“加戏”。
肖战前脚刚踏进锦州,后脚整座城就“开机”了。
老城区封街、笔架山清场、文旅局连夜印出“跟着剧组游锦州”的小册子——这不是拍戏,是整座城在“加戏”。
——
顶流到底给一座城带来什么?
把镜头拉远:三年前,同类型年代剧《山海情》把宁夏永宁县拍成打卡圣地,民宿价格翻四倍;去年《人生之路》让清涧县红枣销量一口气涨三成。
锦州不想再做“路过城市”,它要当一次主角。
于是官方亲自下场,把“肖战”两个字写进红头文件,倡议书一句“展现锦州人良好形象”翻译过来就是:
“千载难逢的出圈机会,谁砸场子就砸谁饭碗。
”
——
戏还没播,先赚一波“路透红利”
文旅局算盘打得精:
1. 把剧组封掉的场景提前标记成“待解锁景点”,剧一播立刻开放,游客踩点零时差;
2. 上线VR云游,手机一点就能“穿越”80年代,线下卖门票,线上卖眼镜,两头收钱;
3. 张志坚、倪大红两位“戏骨杠把子”的对手戏被剪进15秒预告,官方账号直接配文:“来锦州,看老戏骨飙戏的现场空气。
”
一句话,把看剧的人忽悠成旅客,把旅客再忽悠成“精神锦州人”。
——
粉丝成了“第二摄制组”
过去追星是“长枪短炮+尖叫”,现在肖战粉丝把后援会改成“临时街道办”:
- 拍摄口拉警戒线?
她们排成人墙,顺手发免费矿泉水;
- 老居民楼要清场?
她们帮剧组挨家挨户送慰问袋,袋子里有肖战签名照、锦州旅游券、老花镜——奶奶们被收编得服服帖帖;
- 无人机想偷拍?
粉丝直接举报,比安保还快。
剧组省下一笔秩序维护费,城市收获一波“文明”热搜,双赢到让人怀疑剧本提前写好。
——
2000平米假街道,藏着年代剧最值钱的秘密
美术组把80年代锦州“整建制”搬进影棚:
- 路边冰棍摊用的是当年“锦州食品厂”注销前的原版模具,开机第一天就引来本地大爷围观:“这箱子我三十年前搬过!
”
- 电线杆上贴的小广告全是1987年《锦州日报》分类栏复刻,连“高价回收粮票”的BP机号都能打通——剧组提前买下一整段空号,录好语音:“您拨的时空暂时无法接通。
”
细节到这种程度,道具组一句口号:“让观众闻得到灰尘味,才算及格。
”
——
城市营销3.0:把“拍戏”变“产业预演”
锦州大学旅游系临时加开一门选修——《影视带动城市经济案例研究》,结课作业统一要求:给《小城良方》设计一条二日游路线,最高分直接进文旅局实习。
官方算盘是:剧只能拍三个月,人才可以留三年。
把一次热度变成一门课程,再把课程变成长期人才池,这才是“顶流”真正的长尾效应。
——
下一站,笔架山
剧组车队已开往海边,当地渔民收到通知:
“12月1号到10号,上午十点前渔船一律靠南岸,留出北岸礁石给航拍。
”
渔民老赵咧嘴笑:“去年休渔期赚两千,今年剧组补贴五千,船还没动,钱先到兜。
”
顶流还没开口,海面已经自动让出镜头。
——
结尾不给金句,给一道算术题
《小城良方》拍摄周期90天,官方预估带动旅游收入1.2亿,平均一天133万。
锦州去年全年旅游收入180亿,相当于每天4931万。
133万看起来只是零头,但别忘了——
剧播之后还有二轮、三轮、网台同播、短视频二创、文旅部“年度好剧”巡展……
只要“肖战走在80年代锦州”这个画面每年被重播一次,133万就能复活一次。
城市营销最狠的从来不是瞬间爆款,而是把一次流星变成一颗长期公转的商业卫星。
锦州已经搭好2000平米的假街道,等着真游客来把它一次次“拍”成真的。
来源:影视小学生